覺知:開放與集中的注意力 / 林世儒


無論是古代的修行,或是現在的身心靈成長,「注意力」都是繞不過去的議題,它可說是一切功夫的基礎。關於「注意力」的質與量,除了能夠維持的時間長度,覺知的廣度,以及深度這些標準之外,還要了解注意力分為「開放性的注意力(擴展性注意力)」與「集中性的注意力(專注性的注意力)」兩種不同形式的注意力。若沒有意識到它們的不同與作用,就很容易就下錯功夫。

那什麼是「開放性的注意力」呢?練習「開放性的注意力」時要能覺察到頭腦、身體及內心與外界的刺激。

兩位日本學者重松與平井,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在靜坐的高僧們身上裝了一些儀器來紀錄腦波,發現代表放鬆狀態的阿爾發波所有的腦區都能偵測到。當實驗者放出時鐘的滴答聲時,可監測到阿爾發波會消失兩三秒,然後會再度出現。在這實驗中一共放了二十次,每次都是相同的結果。

實驗中安排了對照組,他們是一些普通的,沒能靜坐經驗的民眾。對照組的人剛開始聽到滴答聲時,他們的阿爾發波也會暫停,但暫停時間會逐漸縮短,到了第三和第四次只停一秒,第五次之後就沒有中斷反應了。這說明他們對於滴答聲已經有「聽」而沒「到」,他們已經習慣了外界的聲音了,而失去了覺察。

這就解釋了禪師即使是第五百次看同一朵花,仍然和第一次初看花時的經驗同樣新鮮。因為他們擺脫了分析、歸類、名相等,而只是直觀事物的實相,所以每一次的經驗都是最新鮮的。就像實驗中我們對於滴答聲很快就習以為常,而高僧們卻可以察覺到每一次的滴答聲。

心理學家賴許研究發現,有在練習靜坐的諮詢師比沒有練習的人更具有同理心,他們比較不會把自我的價值觀和情緒投射到當事人身上,比較不會扭曲事實地傾聽當事人的陳述,從而不會偏離事情的實相。

那「集中性的注意力」是怎樣的呢?印度的瑜伽有許多流派,有學者找了特別重視冥想與調息的勝王瑜伽Raja Yoga派的修行者做實驗。當瑜伽士進入冥想狀態後,開始給予各種外在的刺激。比如用強光照射眼睛,發出吵雜的拍打聲,用熱玻璃管去碰觸他們的身體,或是通過音叉的震動等等,讓他們的視覺、聽覺與觸覺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刺激。

很意外地,不管給予什麼樣的刺激,對於正在靜坐的瑜珈士而言,都不會造成阿爾發波的阻礙,也就是說他們一直都處在放鬆的狀態,完全不受幹擾。甚至把他們的手放在冰水裡浸泡五十分鐘,他們的頭腦裡的阿爾發波也沒有改變。

瑜珈士對於外界的刺激不聞、不見、也不覺的「集中式的注意力」的目的,在降低對外界的知覺且不受影響。而高僧們可以對外界刺保持相同的注意力的「開放式的注意力」,則是敏銳的覺知到內外環境所有的變化與刺激。瑜伽士與高僧通過不同的注意力的練習,都是要朝向同一個目標,以擺脫日常的覺知模式和觀看世界的角度,不再慣性地分析、歸類、名相等,而只是直觀事物的實相。

因此無論是在「易學律動」或是「易學按摩」的工作坊中,對於注意力的要求,以及質量的提升和鍛練,可說是重中之重。我們特別重視「開放式的注意力」的鍛鍊。因為這是在求學過程中最欠缺的部份。學員要保持著所有感官的敞開,全心的投入正在進行的活動,覺察到行動時每個部份的細節。

在學習「易學律動」或「易學按摩」後,與人相處互動時,別人會感覺到被接納,被承認、被允許,而充滿被愛、被支持、被呵護的感動。因為我們已經不自覺地提高了注意力的質量,變得更加純粹,不再分析、判斷、分類與命名了,而是如其所是的去反應與處理。

大家還記得2018年八月的微課「從現在改變未來」,以及後來所進行的「記得喝水」練習,那也是一種「開放式的注意力」的鍛煉。只要注意力增加了,生活與工作的質量就會變好,更棒的是「意志力」也會增強,而這也是在擁有一定質量的「注意力」之後的重要課題,以後我們再找時間來探討吧!

至於「既開放又集中的注意力」那是更高階的功夫,必須等「開放性的注意力(擴展性注意力)」與「集中性的注意力(專注性的注意力)」練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才可能有發展。從系統排列大師海寧格先生的著作「Insight」中可知,他在為個案做排列時,必然十分得力於這個能力的應用。當然,這個課題就要等未來機緣更成熟時再分享了。


點我查閱:、或更多精采的影片欣賞

(共 209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