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上最後一次探險 / 林世儒


自從美國探險家法雷迪·庫克和勞勃·皮里先後聲稱在1908年、1909年到達過北極點,世界上只剩下南極點無人到過,因此各國的探險家無不摩拳擦掌想要成為世界第一人,不然在這地表就沒有可供探險的處女地了。當時有兩個探險隊伍最被看好,一是英國最偉大與傳奇的羅伯特‧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的團隊,另一個是挪威的阿蒙森(Roald Amundsen)的團隊。他們各自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時時面臨生死關頭,最終都到達了南極點,為了讓人們永遠地紀念他們,美國把1957年建在南極點的科學考察站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

當時極富盛名的史考特獲得了大量的資金、最優秀的人才、豐富的物資以及最先進精良的設備,全世界都極為看好他將會成為人類第一位抵達南極點的人,並且藉次壯舉為英國宣揚國威。在規劃完整籌備妥當之下,這場人類史詩級的探險終於啟程,一年多後史考特在1912年1月17日終於不負眾望的來到南極點,而此時他赫然看見挪威國旗已經在此地飄揚許久。

他在日記中寫道:「天啊!這裡真是個糟糕透頂的地方」。原來不被看好,資源較少的阿蒙森早已在1911年12月14日抵達南極點,整整比他早了一個多月。最後阿蒙森的團隊安全回國,而史考特的團隊在回程時,卻被暴風雪困住八天,所有的食物與燃料全部用盡,就在距離下一個補給站只剩下不到18公里的地方,含他在內的所有探險隊員全部壯烈犧牲了。

全世界最被看好,擁有偉大與傳奇的領導人,帶著最多的資金、最優秀的人才、最豐富的物資以及最先進精良的設備,怎會落入如此悲慘的境地?因為人算不如天算,而且生命從來就不是按照計畫進行的,探險的歷程也是如此,有太多不可抗拒,有無數預想不到的變數,每一個小變數都會影響到結果的成敗。所以關鍵不是誰計畫的縝密,誰的資源豐厚。而是誰能夠在計畫之外還能及時應變,做出對當下以及對目標的達成最恰當有利的調整。阿蒙森就是以少量的預算,簡陋的裝備,根據變化適時的調整方案,最後完成了人類的壯舉。

易曰:「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用現代的說那就是「不可以完全依照典範,而是要與時俱進,不斷的根據當下的變化,隨時調整到最恰當」。無論是人生、事業、感情、工作…….不都是要如此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達成自己想要嗎?

因此在【易學律動/神聖舞蹈】的課程當中,看起來我們是要學會某支舞,但不久之後就會發現,老師根本就不太在意你學得多快,跳得多好,也不哪麼關心進度,甚至有時候某支舞你已經差不多學會了,老師會說你看錯了,不是這樣跳的,然後把動作加了一些小細節或小調整,這時你過去的一切努力都必須重新再來過。或是同一支舞在不同時期教,都會有不同的方式與不同的細節,以及不同的要求,雖然是舊舞卻變成全新的。

幾次下來舞者就會深刻的經驗到「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過去所知所會的不完全靠得住,只能要求自己更在當下,停掉腦袋裡所有與現在要做的動作不相干的念頭,帶著更高的注意力,回應老師看似雜亂無由卻隱含章法的指令與要求。

可以這麼說:「每一次的神聖舞蹈練習,都是一次對真實自己的探險之旅。」被逼得面對險境的舞者,必須帶著所有的注意力,以額外的努力來及時應變,然後「做」出對當下以及對目標的達成最恰當有利的調整,並確實地加以實踐。這就是「做」的能力。這是學習「神聖舞蹈」要鍛鍊出的能力之一。

要能夠確實與有效成長與蛻變,獲得自主、決定與「做」的能力,不需要閱讀大量的理論,參加許多講座。只要要離開習以為常的「舒適區」,允許自己帶著忐忑的心走進「學習區」去探險,看見自己真實的樣貌與狀態,慣性與習氣,然後對症下藥並根據變化適時的調整,這樣最後就能完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的壯舉與意義。


書綺:【可以這麼說:「每一次的神聖舞蹈練習,都是一次對真實自己的探險之旅。」被逼得面對險境的舞者,必須帶著所有的注意力,以額外的努力來及時應變,然後「做」出對當下以及對目標的達成最恰當有利的調整,並確實地加以實踐。這就是「做」的能力。這是學習「神聖舞蹈」要鍛鍊出的能力之一。】好重要的提醒!要先將這段複製在我的腦袋裏,遇到險境時希望可以拿出來用。?

熊柏豪:謝謝老師的點醒,時間上真是剛剛好,看到早上的這篇文章,尤其是《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以及有關於阿蒙森的事蹟後,感覺心中出現了某種銳變,一種是時候的直覺出現了,隨即開始操盤當沖(是的我都邊跑外送邊當沖),我所選的股票那時都還沒表態,在其餘數十隻股票在某種感覺下直接挑了一隻切入,切入後就漲停賺了一筆(學費有著落了?),我真是覺得神了!今天的狀態跟往常不一樣,在分辨不同後我清楚地看到了我過往的模式,也許我已經在跟我的直覺恢復連結了?


點我查閱:、或更多精采的影片欣賞

(共 93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