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為期十六周的「靜心」與「內在之旅」,建議每天只聽一篇,以得淺移默化之效。
只要給自己十分鐘時間,閉目靜坐聆聽,即可轉化個人氣質,提升生命素質,改善生活品質。
如能搭配在練習「易學正坐」時播放,並於日常生活中保持「記得喝水」,成效會更為顯著。
不群:保持單獨並融入團體
如果用「內在之旅」心靈成長的角度,來讀論語和看孔老夫子這個人,會發現書的內容真是太好了,是我們成長路程的指引與典範,孔子則不像國文課本中的古板,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親切又有深度,經常說出讓人讚嘆的話來,他所下的內在功夫真非我等凡人之所能及啊!
《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孔子說:「君子莊重自持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
這都是我們在「內在之旅」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期許,希望自己能夠擁有這樣的生命質量不是嗎?起碼我是這樣的,總是探索著如何能在保有自己的個體性的同時也能融入團體,和大家打成一片不分你我。那是我的長遠目標,也是孔子的話:「從心所欲不逾矩」。
有一年我到高雄的澄清湖畔參加一場自我探索的工作坊,在那景色優美的風光水景中,我非常享受獨處與徜徉天地的時光。課程開始前一天晚上,來自各地的同學相約到市區的一家餐廳聚會,先行互相認識。雖然我並不是很適應團體聚會式的社交活動,但我都會願意參加,除了聽聽別人發表獨特的見解,學習自己無法發現的觀點之外,我也很願意藉此鍛鍊自己融入團體,而不至於被團體排拒於外,或自外於團體,畢竟人是群體的動物。
課程中有許多的練習與獨處的機會,我是樂在其中的。大部分的活動都是比較溫和與寧靜的,在結束之前老師放了狂熱的音樂讓我們跳舞,我放開了肢骸張牙舞爪的盡情狂舞,做過「動態靜心」的人就知道那種激烈與瘋狂的程度,真是淋漓盡致啊!全身舒暢太快活了。晚上用餐時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同學說:「世儒,我幾乎快不認識你了,開課前看你大部分時間都靜靜的聽大家說話,偶爾會發表一下觀點,平時的行為舉止都很緩和寧靜,幾乎是不發出聲音的,我以為你是個安靜內向的慢郎中。可是下午的舞蹈讓我太驚訝了,那份狂放與活力真不是同一個人啊!簡直是一匹脫韁的野馬,你讓我見識到什麼是『靜如處子,動如狡兔』啊!」
我的個性的確是比較害羞內向的,為了改善這樣的個性,我努力的要求自己參加聚會,試著盡可能的去融入團體與人連結,只是本性難改因此話語不多,但正常的溝通交流沒有問題,像一般成員相同的在團體中並不突出但也不至於顯得孤僻,就只是別人眼中沒有特點的尋常一份子而已,我也樂於擁有這樣的形象。但在自己獨處的空間裡,我可以讓意念肆意奔騰,進行各種內在的練習與實驗,滋養我自己的心靈。我盡可能保持著與人「群而不黨,和而不同」。
在心靈成長的這條路上,一開始是我自己單獨上路,接著結識的一些朋友,走著走著就自然形成一群人朝著相同的方向前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離開或加入,我逐漸明白這是無可避免的常態,我能做的是珍惜相處的每個夥伴,善用每段相處的時光,以及祝福離開的朋友,用他們的方式走它們自己的路,畢竟這人生最開始時,我們是自己一個人單獨的來到這個世界,最後也會是自己一個人單獨的走離開這個世界。成長路上也會是如此,單獨是必然,雖然沒有團體的激昂與熱烈,但寧靜、凝聚與觀照的質量將會持續到最後。
單獨(Einzeln)/海寧格
我們獨自走在內在的旅途上,路上也許會有人提攜,我們可以和其他人相伴而行,盡管如此,我們仍然是單獨地在旅途上。尤其到最後,我們都會接受靈魂的指引,用自己個別的方式繼續我們的旅程。
即使是一群人在團體中一起修行,一旦他們走上內在之旅,也得獨自進行自己的旅程。團體可以透過靜默——有時也許是一同靜默行走——來創造一個寧靜的空間,讓個別在其中感受到保護和提攜。但這只是在初步的階段。一旦偉大的心靈開始導引,他們就各自與偉大的心靈達成和諧一致,單獨地處在里面,並又和眾人連結在一塊。當然,他們也同時會連結到每一個獨自進入偉大的心靈運作、被偉大的心靈照護的人。
所以,內在之旅沒有團體里的那種激昂,或是有時候在宗教團體里那樣的熱烈。內在的旅途上,我們凝聚下來,單獨與自己同在。
那就是我們內在之旅所發現的「觀照」,單獨的觀照,單獨且凝聚的觀照。這種觀照指向偉大的創造力量,仿佛它就是一個個體,一個單獨的對象,如同你之於我。因為這樣,它對每個獨立的個體來說顯得無限的遙遠、無盡的浩瀚。
這樣一來,我們的內在之旅就不受外在的干擾,不會被引誘。我們明白自己是如何單獨地走在內在的旅途上,而且必須這樣保持下去。旅途上,我們只有單獨一人。
轉貼上海方圓在<簡書>上對本文的回應 2020/06/04
中學時候,有一段記憶深刻的寄宿生涯。每逢周日傍晚,帶著沈甸甸裝滿食物與衣服的背包走出家門,獨自踏上返校的旅途,我的心中著實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愁緒。頭靠在公交車窗上,望著遠處萬家燈火,想象著屋里的其樂融融,而我卻煢煢孑立,還要輾轉兩個小時的車程,只覺得來處雲斷歸途,前路荊棘密布,不知又將獨自面對怎樣的生活。
那首歌真的唱盡了我的心聲,「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30多歲開始心靈成長,那時參加了一個長達半年的成長訓練營。當最後一期課上,老師說出「接下來你們即將獨立開始自己的成長歷程」時,我心如刀絞,那種難以割舍的痛楚以及對未來不知所措的迷茫再一次席卷全身,一如少年時的記憶重現,令我整整哭了一個下午。
幸而還有世儒老師,以及他帶領的各類課程,深深吸引我,並支撐我開始了全國範圍的追課之旅。如今想來,那幾年真的是老天給我的功課:我一次次地只身離家,奔赴千里之外,遇到一個又一個全新的團體。在課上不斷結識新的夥伴,學習新的東西,收獲新的體驗,最後再獨自踏上歸途。不知不覺中,求學之路於我而言,變成了一段段從充滿希望到體會幸福的美好體驗。
在這其中,我的生命像是展開了全新的畫卷,通過邂逅各種不同性格、不同喜好的人,走出了我羞澀平實的個性,圓融、接納、好奇、親和……等等不同的素質開始進入了我的內在,點點滴滴凝結成了全新的我,而且不斷進化中。漸漸的我還觀察到,我與他人的不同不僅在外在表象,更體現在內在成長之路的迥然各異。我的人生經歷甚至是先天的特質,決定了我需要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在路上,我有幸跟隨導師的腳步,並與夥伴同行,期間獲得各種祝福與提醒,這都將成為我前進的助援。更多工作自己的功課,我需要在獨處的內在空間裡,利用各種練習與試煉,逐步去實踐,去融合,去凝聚。也許這也就是「群而不黨,和而不同」的意義吧。
老師的這幾句話特別入我心:「我們是自己一個人單獨的來到這個世界,最後也會是自己一個人單獨的走離開這個世界。成長路上也會是如此,單獨是必然,寧靜、凝聚與觀照的質量將會持續到最後。」我會在未來的日子裡,不斷悉心品味它們。
感謝老師珍貴的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