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愛 (0027) / 自明:低海拔的懶惰蟲/ 林世儒

這是一場為期十六周的「靜心」與「內在之旅」,建議每天只聽一篇,以得淺移默化之效。
只要給自己十分鐘時間,閉目靜坐聆聽,即可轉化個人氣質,提升生命素質,改善生活品質。
如能搭配在練習「易學正坐」時播放,並於日常生活中保持「記得喝水」,成效會更為顯著。


自明:低海拔的懶惰蟲 / 林世儒

走在心靈成長的道路上,三十年下來遇到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旅人,每個人的動機也許不一,但都是朝向「內在之旅」走去。當然有些人會因故暫時停下來,或是轉換跑道,從此一去不知何時回歸,也有多年後又再度重逢繼續上路的。不管怎麼說,我相信大家都會在最終的地方相聚。只是因為彼此的心量大小不同,眼界高低不一,志向遠近各異,因緣深淺獨有所致。所以目標雖然相同,而會看似同行,卻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並各自看到不同的風景,呈現出各自不同的樣貌來。

有人專心念佛不理世事、有人積極入世感化助人,有隱名埋姓樂當自了漢者,更有大張旗鼓願成菩薩行的。而我所遇到的大多數朋友都是動機單純,只因生活或工作有了困惑,特別是和老公或子女之間,溝通上起了矛盾,開始追尋之路,只要能讓家庭重回和諧安詳,就心滿意足了。

有些人在經過心靈成長的洗禮後,覺得自己可以成為諮商(詢)師,去幫助還在受苦的人,於是走進專業訓練的課堂。甚至有人想成為老師(心靈導師),能夠幫助更多的人。當然還有立志要開悟成道立地成佛的修行者,以及少數一心要成為大師,開宗立派引領眾生,脫離苦海永生極樂的大願者。

不管同修們的選擇是甚麼,我都認為只要是來自內心的聲音,並經過自己審慎評估後的選擇,最後無怨無悔地去努力實踐就是好的,畢竟人只要也只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是嗎?

平常聊天時,我曾多次跟Misherr提到:「成為大師是一種犧牲,我非常佩服那些大師們,總是願為信眾的成長而犧牲。」Misherr 不解的問道:「你們那些心靈成長圈的人,不是很多都想成為大師,受人景仰嗎?我看到很多大師名利雙收,眾人艷羨,怎會是犧牲呢?」

我說:「你看這些大師們,每天要穿著很特殊的衣服,戴上各種彰顯自己道行高深的配件,走在路上信徒前呼後擁,四處說話為人開示解惑,他們的生活沒有自己,完全貢獻給了群眾。如果不是傻瓜,就是特別有犧牲奉獻的大願心才做得到。這我可是萬萬不行的。你想當了大師,還能在路邊攤蹲著吃東西,穿上T恤、短褲、夾腳拖就跑去上課嗎?身旁的弟子們肯定是要極力勸阻的?我沒有那種大願心,光是吃東西穿衣服等,這些小事都我犧牲不了了,怎當大師呢」?

俗話說得好:「人要有自知之明」,既然我是一隻活在低海拔的懶惰蟲(Misherr自嘲用語),爬不遠也看不高,偶爾還要偷懶休息一下。因此在走向「內在之旅」的心靈成長道路上,只要能夠達到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就已經夠心滿意足了,人生夫復何求呢?

低海拔的懶惰蟲所能做的就是緩慢地向前爬行,能爬到多遠就算多遠,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有多少愛就分享多少。至於到底是身之愛、心之愛還靈之愛的層次都無所謂,來就讓它來吧,該怎樣我就怎樣,不必想太多。畢竟順應自然便是道,只要滿盈自會流淌,只要花開蝴蝶自來,這是這些年來我走在成為自己道路上的體會。


道之愛(Die Liebe Des Geistes)/海寧格

我們在身、心、靈之中體會不同層面的愛。我們無法只單獨體驗某一種愛,這三個層面共同在運作。但是,身之愛、心之愛與靈之愛卻有著不同的質與量。

身之愛主要發生在男女間的親密關系。而心之愛則超越了這層親密,展現了譬如對他人的善意、助人的心、同理心、喜悅和悲傷。這種愛需要一個對象,彼此間是互相的;這會為男女之間的愛增添內涵,把情感帶向深處。

而靈性之愛則超越了身和心之愛,它與道同行。這種靈性之愛,如是地看待一切,即使是那些離我遙遠的陌生事物。靈性之愛就只是在那裏,對外無所求,不給予也不接受,它是靈性的。

同樣地,靈性之愛也為身和心之愛增添內涵,譬如:對他人毫無所求的尊重與關註。它幫助身和心之愛穿越重重障礙,卻不會奪走它們的質與量;它讓這些愛更加豐富。

靈性之愛與道之愛同行,它在萬事萬物中照見道之愛的運作。於是只要我能夠讓自己的行動與道和諧一致,我竟可以在這樣的愛之中,如實地看待一切。當靈性之愛受到道的引導,並與其合而為一時,它就可以變成帶有行動力量的愛。

靈性之愛不帶任何個人的企圖,它只是為了服務道與道的愛。所以,它從不會出錯,總是令人感到舒服。

和這樣的靈性之愛同行,我們的內在之旅才能成功。這樣的愛超越了分離,克服了我們與他人別離的意象。它使我們凝聚,帶我們進入道之愛的遼闊境界,如是地欣見一切。

這樣的靈性之愛是否和我們的道德認知相距太遠?這也為什麽靈性之愛是靈性的關鍵,它已經超越了善與惡的是非判斷,如同道如實地愛著一切,成就一切,一切如事物本來的樣子,就如同道在我們身上所展現的。

此時此刻,我們的愛就是靈性之愛。只有這樣的愛讓我們全都平等如一;我們因它而平等,它也因我們而平等。

靈性的愛會不斷地成長,而當道越全面地把我們帶進它愛的運作時,我們也越朝著它成長。


轉貼上海方圓在簡書對本文的回應 2020/04/22

「心之所願,足下立辨」。在讀了老師這篇文章之後,我沈默良久。看看身前身邊與身後同行的這些走在成長道路上的夥伴,的確是走得精彩紛呈,殊途各異,「亂花漸欲迷人眼」。
起初,我更會被那些頭銜響亮、外形光鮮的「上師」所吸引。但隨著自己的探索與成長,最後能令我情感共振、自願為之改變並努力追隨的,卻大多是看似格外平實普通,低調謙遜的「大凡人」。世儒老師就是其一。
這樣的感悟來自我對自己的觀察,隨之變化的還有我自己的意願。
起初追求心靈成長,是自己陷入無法自拔的生活痛苦而急需尋求解脫,唯一的意願就是讓家庭重回和諧安詳,就足夠了。所以我首次上老師的課,就選擇了養生主靈性按摩,迫切想救贖與母親之間的關系。而之後卻漸漸感覺到,只是試圖去改變他人、改變環境,實在是一條事倍功微的坎坷之途。
不得已之下,我轉向尋求自救之路,期望用嚴苛的戒律,把自己內在修整得像斧砍刀刻一樣齊整,以期望符合別人的標準,繼而獲得安全。後來發現那也真的難度太高了,根本沒有一個恒定統一的標準好不好?
在跟隨老師學習的這幾年,我從內而外地漸漸感應到老師秉持的那種輕松、清楚與慈悲,那對天生緊張、不敢放松的我來說,簡直就像玉凈瓶裏的甘霖一樣,特別對癥我焦渴的內在。我感覺那個才是我想要成為的樣子。
這幾年比較認真地對自己下工夫,雖然常常還是會被惰性打回原形,但一次次不帶愧意地重新再爬起來開始,讓我對今後持續走在探索自我的路上開始抱有信心,而且似乎也跌跌撞撞地有點摸索到某種“順勢而為”的暢快與神奇。
近些時候,偶爾會在心的深處,感應到一種無聲的召喚,似乎在提醒我身上有某種特質是可以發揮出來,為別人造福。但只要頭腦一開始琢磨這到底是啥意思,它馬上就消失了。所以我還不清楚,未來我的意願會不會再次有所調整。
這麽整理一下,發現我原來是這麽一個善變的人啊!怎麽以前從來沒有發覺呢?感謝老師能接納我這樣特質的學生並悉心教導!感謝老師珍貴的每日開示與指引!

(共 22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