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0064) / 雙圓:相連卻不相屬 / 林世儒

這是一場為期十六周的「靜心」與「內在之旅」,建議每天只聽一篇,以得淺移默化之效。
只要給自己十分鐘時間,閉目靜坐聆聽,即可轉化個人氣質,提升生命素質,改善生活品質。
如能搭配在練習「易學正坐」時播放,並於日常生活中保持「記得喝水」,成效會更為顯著。


雙圓:相連卻不相屬

對我的成長之旅影響最廣與最深遠的是參加Judyth老師的工作坊,那時我還不到三十歲,她的每堂課練習都為我帶來多層面的影響直到今天。

記得工作坊一開始,她要我們在教室裡任意走動,看看經過自己身旁的夥伴,觀察自己的呼吸等等,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要求我們停下來「觀照」自己。最後要我們與身旁的夥伴背對背站著。這樣的背部連結,可以讓我感受到從背部傳過來的體溫,心跳、重量,以及細微的移動,從而感覺夥伴的當下狀態。

期間轉換過不同形式的背部連結,讓我對人與人相處,以及和自己的獨處,帶來直觀的領悟與感受,對於我在「戈登模式」的學習和「易學按摩/養生主靈性按摩」的設計上,提供了非常關鍵的助力。

如果我和伙伴分開太遠,我們會失去連結,彼此毫不相關。如果靠得太近,則會壓力太大,而且互相怨懟,奇妙的是,兩人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都是對方在壓迫自己,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為對方所致,自己完全沒有責任,多像人生的日常啊!

如果是一個人站得很穩而另一個人斜靠著呢?開始很甜蜜,似乎找到了一生的依靠好幸福,但不久站的人頂不住了,壓力太大受不了,而靠著的人也覺得很辛苦,全身痠痛難以支持,怎會這樣?在現實的生活中不也是有很多這種形式的關係存在。

最輕鬆舒服的是,兩個人都單獨穩定的站著,彼此不依靠,但背部保持連結。就像兩個銅板,水平的放在桌上,只有邊緣互相接觸。我是我,你是你,各自穩固獨立,但我們同時有所連結,並充分的感覺對方。

也就是在保有自己獨特性的同時,也與對方融為一體。從那之後這樣的關係是我所嚮往的,我和Misherr也努力的朝這方向調整,這些年來我們覺得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好。

與人接近又同時保持距離,這真是個難為的「度」。太遠看不清,太近看不到。對於自己何嘗不是如此,所以透過「內在之旅」我們向內凝聚,和自己的身體、頭腦、情感產生一點間隙,然後我們才能真正的去「觀照」自己。

讓自己和自身處在有距離卻又在一起的特殊關係,我是觀察者,同時也是被觀察的目標。就像「靈性的關照(0054)/ 奧秘:分開注意力」文中所說的,「觀(讀音官)」與「觀(讀音貫)」同時發生,看與被看一起存在,「觀照」就此開始,此時此地就是「當下」


距離(Der Abstand)/海寧格

距離也是連結,它以一種靈性的方式、一種純粹的方式保持連結。內在的旅途上,我們也是用這種方式和他人以及偉大的心靈運作互相連結:總是互相保持距離,一段尊重與崇敬的距離。
如果我們太靠近其他人,譬如我們抱著渴求、期待或抗拒去對待別人——抗拒其實也是一種逼近某人的方式——在我看來,太過接近他人也就太過接近神與他的心靈。

偉大的心靈的運作也是這樣,我們保持著距離,與它達成一致的和諧。即使那股力量湧來,完全掌握我們,距離仍然在那兒。如果我們衷心地體會這股運作,它也會衷心地保持距離;它會十分誠心誠意,因為透過距離才能深刻體會這股力量的獨特。

於是,內在的旅途上,我們所要達成的「觀照」也總是在遠方。特別的是,在這樣的觀照裡,我們也只能保持著距離與其他的事物連結。觀照跨越了距離也維持著距離。觀照只能越過距離來連結,觀照是一種對距離的誠意。

所以,我們透過距離從內在之旅中凝聚。因為距離,凝聚得以匯集在我們之中,而我們得以在最深的凝聚裡,與自己深深同在。

我們在距離中保持純粹,同樣地,跟我們保持距離的對象也會純然獨立。於是,他和我們,我們和他,以一種純粹的方式相連結,一種靈性的方式。

我們會因此孤獨嗎?正好相反。透過距離,我們得以深深由衷地連結,甚至連結一切——這就是靈性的連結。


轉貼上海方圓在<簡書>上對本文的回應  2020/05/29

清晨做完靜心,坐下來聽老師誦讀的這篇《距離》,越聽越心驚——這簡直完全對針對我正在和夥伴探討的課題,以及我當下的人生狀態。

對我而言,「距離」這個課題有兩個面向。

首先,是在「觀照」自身的距離上。從近來「是與否的爭鬥」練習中,我发現自己真的每天都在爭鬥,而且是單純地與自己身體的感受激烈爭鬥。不曉得其他同學如何,我的身體感受特別強烈,來自雙肩的痛感就像用鈍斧子一下下地劈砍我的肩縫,要把整條胳膊生生從肩窩中分離出來似的。

練習中無論怎麽調整姿勢,那種疼痛都如蛆跗骨。每天痛不欲生地煎熬十幾分鐘之後,渾身像從水裡撈出來一樣。

我觀察到,在練習中當疼痛像漲潮一般慢慢沒過我時,我的注意力全都被身體的感受吸引,頭腦和情感一片霧茫茫。但同時我也感覺到一種不自由,這種完全的無意識認同狀態,像被無形的繩索牢牢噎住喉嚨,痛苦而難以自拔。

「不能坐以待斃啊!」我對自己說。於是嘗試地在練習中加入對另外兩個中心的練習,同時練習分開注意力。比如保持身體觀察的同時讓頭腦持續數數,比如同時用心去感受視野中吸收進來的印象。漸漸的,我发現這些加入進來的元素對我產生了一些新的影響,就好像調整了照相機的鏡頭焦距,景深拉遠了,視野隨之放大,從而讓我可以從一個比較遠的、類似第三者視角去看到我身體的痛苦,同時感受到頭腦的錨定,以及情感的流動。當我得以從單純的身體痛苦中獲得喘息,奇怪的是,那樣極致的痛苦反而像潮水一樣慢慢開始呈現減退之勢。

從昨天開始,我進一步做了調整,把追求高目標的那個「好學生」的形象放下來,老老實實回到15分鐘時長,而節省更多的精力放在練習中的深入觀察裡。這個調整目前還沒有更多的效果呈現,因此我計劃要多堅持一段時間再看。

其次,「距離」這個課題還涉及我與他人的互動關系。

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覺得在與媽媽的互動中很受傷,認為她根本不理解我,不關注我的需求。那樣完全淹沒式的養育方式,帶給我很多痛苦的記憶與創傷,還有很多壓抑的憤怒與悲傷。

而在最近的練習以及夥伴的幫助下,我從感恩的方式開始重新與媽媽建立連接,去理清與她的那些部分。我看到自己內在有一個巨大的嬰兒。在嬰兒的視野中,媽媽和我是全然一體無分的,因此媽媽理所當然應該了解我的需求,完全符合我的預期。當期望淪為失望時,我就開始憤怒,不滿,開始對抗,並認為一切外在的不如意就是對我最大的不公平。

而當我更深入地探索內在,與外面的世界重新連接時,我逐漸從更多的維度看到我自己的存在,看到我與他人的不同,這才漸漸開始以分離的視角去看待媽媽,看待我們彼此的關系。
毫不誇張地說,如今的我剛剛從身心一體的層面去看到:媽媽是媽媽,我是我。在這樣逐漸產生的距離面前,我才能夠慢慢接納媽媽與我的不同,接納我們具有不同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情感模式,繼而接納過去幾十年中她與我所有的互動與發生。

這樣細微的變化每天都在緩慢地推進,在每天的日常瑣事中給予我新的啟示。正因如此,我為海爺爺巨大而充滿愛的智慧所震撼,他所說的正漸漸在我的體驗中被品嘗到:「我們在距離中保持純粹,同樣地,跟我們保持距離的對象也會純然獨立。於是,他和我們,我們和他,以一種純粹的方式相連結,一種靈性的方式。」

我開始感覺,自己連接媽媽的那顆心開始解凍了,我開始真正地從心裡感受到她向我流淌的愛。我對她的情感也開始轉變得更為自然,無比依戀卻仍保持距離的對媽媽的愛,令我感覺輕鬆和自由。在與媽媽的互動中,我發現自己可以比較穩定地站立在媽媽面前,坦然地微笑面對她的目光,而不再是過去那樣帶著忐忑不安,而又滿懷渴望的糾結心態。

今天這個關於「距離」的課題來得真是太及時太精準了,為此我深懷感恩!我感覺它能進一步帶給我的生活以改變,令我與家人及他人互動中產生一種不一樣的愛的流動。

無比感謝老師恰時的給予!


(共 39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