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放下主控的意圖 (293) / 林世儒


每次上課時多多少少會碰到學員私下問起親子或關系的課題,他們都被不良的溝通所困擾,經常彼此無話可說,一說就吵架彼此不愉快,看著關系越來越疏遠,說也不對,不說也不對,進退維谷超級糾結。他們熱切的盼望我能不能提供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立馬改善關系,我理解他們的痛苦與急切,但「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是不切實際的,關係的惡化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而要恢覆時間可能要更長一些。

在聽完他們的苦處之後,我大都會建議去學「PET父母效能訓練」,或是「非暴力溝通」,另外從學員的反饋來看「如何愛」課程也值得嘗試。更有人問能不能透過自己看書來學習呢?當然可以,書籍肯定是要看的,可以幫助自己對整個溝通的理論和技巧有過全盤與細節的充份了解,而我依自己的學習與教課的經驗,建議還是要去上個工作坊會比較好。

因為人大都有巨大的盲點存在而不自知,比如未經解說就會把破壞關系的「你訊息」,當成促進關系和諧的「我訊息」。把將對方推得更遠的「絆腳石」之一的提問,當成有效拉近距離的「積極聆聽」。雖然我已經二十多年不教此課了,但以錯為對,以假為真的狀況依舊一一在目,所以為了避免自以為是,用錯技巧與方法,然後責怪PET無效也無用,真是太冤了。

每個人都想要說而不願意聽,因為說話可以獲得主控權,可以自我表達可以被關注。如果你觀察一群人在一起談話,就會發現很多人都是「我聽是為了我要講」,大家都是在刷存在感。真正的聆聽是放下自我,放棄主控權,放掉我知道怎樣會更好的想法,完全的被動。允許對方去說,用他的方式,照他的思路,依他自己的方法。只是回應自己所聽到的,沒有建議、評判、和分析。對方的決定沒有我的意志與意圖在裡面,這才是真正的聆聽。

看到別人的問題是功夫,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更是功夫,而看在眼裡放在心裡能夠不急著說出來,需要更深的功夫,能夠不說還能讓對方在說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盲點與不足,然後自行找出一條解決之道,這可是上乘功夫了。

學學有效聆聽的技巧吧!至少可以改善人際關系。而想要生命更進一步的成長,從去掉「內在顧慮」進展到可以擁有「外在考量」的能力,透過「有意識的聆聽」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看到內在「諸我」急於表現獲得認可與讚賞的渴望,這樣我們才會更努力的「工作自己」,去鍛練自己真正擁有「自以為擁有,但實際上卻沒有的能力」,諸如注意力、覺知、積極聆聽、當下、臨在、無念、無我⋯⋯等。

注:

  • 「內在顧慮」:認同於別人怎麽想他,怎麽對待他,對他的態度如何。他總是認為別人不夠重視他,對他不夠禮貌客氣,所有這些念頭折磨他,使他胡思亂想,浪費大量精力猜測和想像,對其他人產生不信任和敵意。某個人如何看他,某個人如何想他,某個人如何說他━━所有這一切對他都是天大的事情。
  • 「外在考量」:建基在與「內在顧慮」完全相反的人際關係上,它是去適應人,適應他們的了解和需求,借由外在考量一個人使別人及自己的生活都好過一點。外在考量需要了解別人,了解他們的品味、習慣及偏見。在這同時,外在量需要一股強大的自制。

2019.05.31 09:56:35


Meiying:我的這篇文章理解是,大多數人的傾聽不是真正的傾聽,容易加入自己的意圖、想法去定義對方。而這些自己的概念,大部分也都是從小周遭環境(無論是有意識或是無意識)接收來的,都是過去自己的經驗和知識而得來的。容易從自己過去經驗知識判斷對方,但知識的解答傳遞卻也都是仿效,反而限制了對方有更多的可能性的可能。所以能真正的傾聽對方,不加入任何自己的評論和意圖,變成是需要很深很厲害的功夫。謝謝老師這一年以身作則的讓我看見。🫰🫰🫰


點我查閱:、或更多精采的影片欣賞

(共 81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