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極可能是今天的翻版(334)

你認為的成長是什麼?不管我們想要在那一方面有所成長,簡單的說就是和現在不一樣,而且比現在更好。今天的我是由昨天的我的所有行為所形成,當然明天的我是由我今天的種種行動所造成的,我們渴望成長與改變,可是卻一直重複著相同的行為,你想明天會更好嗎?有人說「一個人重復相同的行為,而期待有不同的結果,那一定是個瘋子」。這是在說誰呢?

我們總是非常樂觀,以為去做自己曾說過要做的事非常容易,並且預測明天會比今天有更多的空閒時間,有更清醒的頭腦和更佳的心情,可以更有效率更高質量的完成工作。只是很遺憾的這只是頭腦的詭計,我們深信不疑但事實絕非如此。因此我們很容易遇到事情就推拖拉的無限延遲,最後一事無成徒呼負負,我就是一個被自己頭腦欺騙的受害者。

威斯康辛大學的坦納和杜克大學的卡爾森兩位教授要測試者回答:「依實際的狀態,你下個月每週會運動幾次?」他們也問另一群受測者同樣的問題,但附加一個前題「在理想的狀態下,你下個月會運動幾次?」結果兩群的受測者對自己的預測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每個人回答的都是理想狀態而非真實情況。而毫無意外的是兩週後實際的運動次數比預期的還低很多,這說明了我們總是活在樂觀的理想狀態中,而忽略了當下的實際情況,

當邀請測試者預測接下來兩週會運動幾次,人們就是如此的樂觀與自我感覺良好,他們的預測居然比開始時還高出許多,也就是說要把過去兩週沒完成的部份,加到未來兩週的自己了。因為他們認為不是自己的預測不切實際,而是過去兩週自己失常了,實驗結束後發現運動的次數更少了。呵呵,我們也都是這樣的在利用正面與理想的期待,來為當下的怠惰開脫啊!

明天才要改變可說是大多數人的通病,我更是熱烈的擁護者。行為經濟學家拉克林曾經提出一條妙計來解決這個問題,「當你要改變行為時,應該把目標減少行為中的可變性,而不是行為本身。」比如一直在拖延應該要的事情時,別問自己「是今天做呢?還是明天做?」而是要問自己:「我真的想要得到老是拖延的結果嗎?」

是的,對於不想做的事,我總是安排到明天去做,而明天卻永遠不會在今天來臨,看來為了要讓明天的自己和今天不一樣,我必需改變問句,因為我再也不想得到老是拖延的結果了。

(共 13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