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臨在」與「覺知」的基礎 (264) / 林世儒

第四道「自我觀察」工作讀書會,學員練習「在生活中與工作中保持觀察與覺知」之一幕。

在2005年時有一次在每周的「易學律動/神聖舞蹈」的課後對一位老同學說:「你跳舞時一直都聳著肩,有觀察到嗎?」她有點不愉快的回應說:「怎麽可能,我每天都在身體上做很多的練習,同時也在帶領身體工作相關的課程,對於自己的身體非常覺知,我並沒有感覺到肩膀和手臂的緊張,更沒有你說的聳肩的現象。」既然她如此堅持,我說:「你認為沒有那就沒有,我們還是保持《自我觀察》吧!」過了一年多之後,有一天她在課後跑來跟我說:「老師,我真的有聳肩,一年前你說的是對的,我只是自己沒察覺而已,現在我的覺知能力更敏銳了,便自己發現不自主的聳肩了」。

無獨有偶的在台北班,學習律動超過十年以上的學員比比皆是,每周練習應該對身體的感覺很敏銳了,但是聳肩和肩胛骨向前斜出的現象,可說是通病,嚴重的人光是把手向前擡高到九十度,就會造成脊椎的扭轉而上半身不正,雙肩無法正對前方。老是這樣對費力而不自知,難怪每天肩膀僵硬酸痛無解。

雖然他們已經非常覺知,移動中可以保持鬆軟,去壓按手臂的肌肉是鬆軟的,也精準的到位了,可說是既輕鬆又清楚,質量很好,但是檢查肩膀就露餡了,因為擡手要能肩胛骨不往前迎,這可非常不容易,它需要使用與平常習慣不同的肌肉,三十年來看過數千學員,從沒有見過一個能夠做到的人。

你說這太誇張了吧!不過就把手臂直直的向前擡到九十度,誰都做得來,就算要保持肌肉鬆弛也不是問題啊!的確不難,你不妨這就試試,把手擡起來,現在保持姿勢然後把肩頭往回收縮,是不是可以拉回個五公分左右?除非帶著極高的注意力,一直都能保持臨在,不然下次擡手立馬又恢覆原狀。這麽簡單的動作,要能做到卻是如此的困難。

為此我設計了幾個練習,讓學員們透過相互的調整,去感覺與經驗兩者之間的不同,幾周之後效果逐漸呈現出來了,有人在練習時發現身體更放鬆了,過去累積的疲倦開始釋放,甚至眼睛會因放鬆而流出淚水。做動作更省力更精準,覺知能力更為提升,對於肢體的移動過程可以感覺到更多的細節變化,卻不需帶著更高的注意力,也就是更敏銳更臨在了。

感覺(本能中心的機能之一)是「臨在」與「覺知」的基礎,頭腦有知、身體有覺、心裡有感,三者都在才是覺知,三者同行才是臨在,不然言談中所謂的覺知,大都只是頭腦的想像而已。在「神聖舞蹈」下了十年以上的功夫後進入精微的小細節,從外表看似乎沒有什麽差別,但實際上卻有著極大的不同。

下了十年以上的功夫後進入精微的小細節,從外表看似乎沒有什麽差別,但實際上卻有著極大的不同。沒經驗的只關心,動作對不對,精不精準有沒有踩在鼓點上合拍,那是在看熱鬧。門道是能否用到正確的肌肉,恰當的力量(力度與感覺成反比)讓身心放鬆而又感覺敏銳。做到了自己必然心知度明,因為感受太不一樣了,整個人的意識狀態大幅提升,難怪當年現代禪的李元松先生會無畏的說出「自知自明自做證」,這氣勢磅礡高度自信的話來。

你自認夠覺知嗎?你是否時時臨在?看過很多自認有高度「覺知」的同修,每當關門時就會發出碰然一聲,我不禁懷疑當下的他有「覺知」到門嗎?「第四道」友朋會的開創人波頓先生說:「很少有人用門把關門」真是觀察入微又一針見血啊!功夫絕不在練習的當下,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時時刻刻啊!先不談覺知與臨在了,老實的從感覺練起,接觸任何物品,感覺它的質地、溫度、形狀、重量、氣味以及自己所用的力度等等。對事物有感覺了,再談覺知與臨在才有個底氣,那時還不遲啊!

2019.05.02 08:03:09


點我查閱:、或更多精采的影片欣賞

(共 63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