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識到超越限制 /華華愛其如是(青島)

易學律動/神聖舞蹈工作坊五日營 第394期 於青島 2023/08/20


「人在安全的環境下,會自己朝著正向發展 。」青島「易學律動/神聖舞蹈」五日營收獲

最近2年的經歷似乎喚醒了我對身體的關注,雖然我對「葛吉夫律動/神聖舞蹈」並不了解,但帶著好奇參加了林世儒老師的「易學律動/神聖舞蹈」5日工作坊,感覺自己很喜歡這種借由身體來工作自己的方式。

第一次接觸,或許我的學習和理解還很膚淺,但是借由身體的工作給我帶來的發現和感觸卻很顛覆。

01.當輕鬆成為首要目標,畏難和放棄就成為習慣
報名之前曾經問過主辦麗麗,她告訴我,「律動」的設計本身就是不符合常規和慣性,果然如此。課程開始林老師教大家聽旋律找節奏,然後他示範一遍,我們模仿一遍。看著老師出腳伸腳,很簡單啊。當我自己要做的時候,完全傻眼。在懵懵中結束一輪。老師開始一點點問大家節拍和動作,這時我才漸漸明晰。

然後再次嘗試,果然,不按套路出牌,每個第四拍才出腳,下個第四拍才回來。看到自己按照慣性的手忙腳亂,一下子明白了麗麗說的打破慣性,笑了。搞明白規則,然後再集中注意力,練習幾次就基本可以跟得上了。即便如此你仍然時刻保持臨在的注意力,稍一走神,就會出錯。

這時候我觀察到自己內在有一個急迫的聲音,這樣高度專注太累了,什麽時候才能練到自然,成為慣性,我就不用那麽集中注意力,就可以很享受很輕鬆的去做了。就在我剛剛找到感覺可以鬆口氣的時候,老師雙手並用,我看的眼花繚亂。最近半年學習爵士舞,我知道自己的手腳協調是非常差的。那一刻我直接放棄了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模式,總是想要快速完成,而不能專注當下,想要輕鬆而產生了畏難和害怕。

老師用撲克牌裡的J代表慣性,Q代表憑興趣做事情,K代表主動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和專注力做事情。過去的我似乎一直都是K做事情,感覺太累了,而現在的我就一直停留在J和Q,不願意調動自己的K來工作。我想或許自己這幾年的學習讓自己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吧,我的前半生活得非常努力,吃苦抗造,完全沒有自己。這幾年學習成長之後意識到這一點,發誓下半生好好愛自己,再不讓自己受苦受難,怎麽舒服怎麽來。而當你讓輕鬆成為一種習慣之後,畏難也成了一種習慣,隨之而來的就是逃避和放棄。

第一天的學習,特別是下午,就在這種緊張甚至焦慮中度過。一個動作剛熟悉,新的挑戰又來了,要麽增加動作,要麽換曲子,要麽換隊形。總之,只要你稍微一熟悉,立馬就會有新的變化。每次聽到老師換新,我的心都會提起來,不由自主在心裡喊,不要啊!這種畏難和放棄阻擋了我進一步的探索,當我靜下心來琢磨一下規律,發現並不難,試了幾次就基本掌握了。這讓我重新審視我所謂的「輕鬆」,重新思考我的國王King。

02.對自己的認識還是對自己的限制?

「律動」的一個大作用就是提升注意力,時刻保持對自己的觀察和覺知。老師示範在舞蹈的過程中,如何對自己的手和腳保持覺知,讓動作既有控制,到位還能夠輕擡輕鬆,盡可能沒有聲音,也不過度用力。這個過程老師還示範了有覺知的開關門的聲音和感覺。講述了他自己如何在生活中練習用刷杯子刷碗來練習自己的覺知和注意力。

這個過程讓我想到自己,我是一個觀察力非常弱的人,跟我沒有關系的周邊我經常視而不見。平時的我也是大大咧咧,不拘小節,在我身上也經常發生影響了別人而不自知的情況,我經常用「沒有留意沒有留心」來為自己開脫,甚至還覺得委屈。

就在前幾天還寫文章定位自己就是一個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的人,沒必要為約束自己而糾結。(附:三個好朋友的桐廬之旅(2)-瑜伽和靜修)現在來看,我對自己的認識是真的嗎?當我特別強調「我就是……..」的時候,這就是一種強化,一種對自己的局限,或者是一種借口,讓自己固化在這裡,失去了其他的可能。

當我不再執著於一個標簽的時候,我可以是大大咧咧的,爽朗的,我也可以去練習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對自己的動作有更多的覺知,當帶著更多覺知的時候我自然就可以輕手輕腳的。

03.有依賴我絕不會自己站起來

很早就發現,只要來我家做客的朋友,誰來誰進廚房,我就會退居二線。慢慢我發現這是自己的一個模式,只要有人出面我就是跟隨者,如果沒有人我也可以做好。這個模式「易學律動」課程裡的練習過程中也表現的淋漓盡致。我不會主動站在前排,這樣我就可以安心跟隨別人。

在後面跟隨,自己做的還不錯,剛剛感覺輕鬆並且沾沾自喜的時候,老師說第一排換到後面,這樣第二排的我自然就站在了第一排。這時候完全沒有參照物,完全需要靠自己了,腦子一下子懵掉了,傻在原地不能動。這就是依賴的後果。

有了經驗,知道老師是隨時變換隊形和模式的,即使在後面,你前面的夥伴可能做的和你不一樣,也可能會做錯。不知道哪一刻,你就會落入無人可以依靠的境地。老師常說的一句話:「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還是靠自己最好。」這樣自己的主動性多少被調動了一些。

重新排列隊形跳March,我在第二排。第一輪感覺很棒,就在老師剛剛宣布一個新變化的時候,我沒有聽懂,跟我前面的小夥伴交流,還是沒弄懂,就說,算了,反正我跟隨你吧。話音剛落,老師就說第一排換到後面,我再次被推到了第一排。那一刻傻眼了,知道做什麽做不出來還有情可原,這時候我卻連做什麽都不知道。

沒辦法,只能再次請教老師,弄懂之後,集中自己全部的注意力,回到自己的中心,發現整個過程下來雖然會有失誤,卻還算順利。後面的夥伴還誇讚說,跟著我做的不錯,後來她換到前排,也說自己完全懵掉了。所以當我需要靠自己的時候自己也是完全可以的,一旦有可以依賴的,就會失去自己的中心,不由自主就會垮掉。

接下來我被換到了最後一排,當我經歷了在前排靠自己也可以之後,似乎越來越能專注,也越來越自信和輕鬆了。可是人一旦感覺良好就會被啪啪打臉。最後一排,我努力用葛吉夫的眼神專注於自己,因為眼前晃動著好幾個腦袋,一不小心就會走神就會放鬆,就會跟著前面的夥伴走了。一旦她們做錯了,我也會跟著做錯,錯到自己都淩亂回不來了,遠遠不如在第一排做得好。

我發現這個模式在我的生活中也非常頑固,對別人的依賴總是不甘心不死心,總是在別人身上捕捉可以依靠和依賴的火花,一有苗頭,立馬就會撲上去。

04.照顧好自己在先

剛剛感覺做的不錯的時候,老師又換新花樣,讓兩個人面對面。我對面是跟隨老師多年的師姐,我立馬壓力驟增。結束後坐下來冥想的過程老師提示,你觀察到什麽,對面的夥伴給到你什麽樣的影響。我意識到我似乎沒有給到對面的夥伴關注,那一刻我完全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後來師姐給我反饋,我的眼睛一直向上看,那感覺就是在努力思考,而沒有在當下。沒錯,我經常在思考的時候眼睛是向上看的,因為我需要屏蔽一切的干擾。這似乎是我的模式。這又讓我想到前面所說的沒心沒肺,視而不見,以及我對人的冷淡慢熱,這或許也是我從小發展出來的一種防禦機制。因為從小的生長環境造就了迎合討好的性格,抗干擾能力太弱,所以選擇主動豎起一道屏障,來保護自己的清靜。

老師半開玩笑的恭喜我可以「視而不見」,我也曾經覺得這個「視而不見」讓我看上去不那麽在意他人,似乎活得比較自我,比較灑脫,現在看來,是我無意識選擇的一種防禦機制,逃避。

回想這個練習,能夠像師姐說的那樣既能夠感覺到自己還能夠關注到對方當然是最好的。但是那一刻的我內在還不夠穩定,沒有辦法既做好自己又能關注對方,所以我只能選擇屏蔽對方先照顧好自己。生活中也是一樣,在我還沒有心力關注外界的時候,選擇屏蔽掉干擾照顧好自己就是當下最好的選擇。當我心有餘力的情況下,自然就會給到外界關注。

05.允許犯錯,鼓勵犯錯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追求正確,而不會面對錯誤。我對於自己犯錯誤還是很寬容的,但是因為對他人眼光的介意,所以在大庭廣眾之下犯錯誤還是很難面對。第一次站到前排,而且離老師最近,完全蒙掉,整個人只好僵在那強裝鎮定,內在已經兵荒馬亂,不知所措。

世儒老師一直在強調犯錯誤是很正常的,有慌亂也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允許和接納。這不是一個教會跳舞的課程,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當中,你如何對自己保持覺察,如何經驗犯錯與無助,挫折與崩潰,如何最快的調整自己,如何尋找有用線索,讓自己從混亂中回歸。允許犯錯誤,鼓勵犯錯誤,忘了可以數拍子,也可以站在那裡不動,這也是需要勇氣和一顆安定的心。

我從一開始犯錯後手足無措,羞愧無助,完全僵住,慢慢可以哈哈一笑自嘲。再到後來,老師說,去掉多餘的動作,不需要用多餘的小動作來掩飾自己犯錯的尷尬,要錯的理直氣壯,錯的心安理得。只要記得數拍子,越是心安回歸的就越快。果然,練到最後,已經可以做到目不斜視,臉不紅心不跳,很快可以找到線索回歸了。

最後的乘法舞,很難想象那麽覆雜的走隊變形,大家自己商量練習,竟然沒有撞車,一氣呵成,成就感滿滿。我也已經從開始的畏難退縮,到慢慢的享受變化,感受到興奮,甚至可以享受犯錯,享受從錯誤中不動聲色的回歸。老師也說,全程我並沒有要求你們怎樣,但是你們都在越來越好。這就是世儒老師八卦圖上的那句話,「人在安全的環境下,會自己朝著正向發展。」

我享受這個課堂,享受這個課堂的動靜結合,享受林世儒與高金美兩位老師的放鬆和幽默,享受同學們的真誠和分享,享受我自己的投入和感知。

注:從老師的課宣上摘抄而來關於葛吉夫律動神聖舞蹈的介紹,很喜歡,也分享給不了解的朋友了解一下。

葛吉夫律動不是舞蹈,而是覺察自己,了解自己、整合自己、練習活在當下的藝術。它是一種歸於中心並紮根大地的靜心,是一種獨特又強大的覺醒方法,它幫助人們變得更加臨在和覺知。

葛吉夫律動是由特殊設計的一系列動作所組成的,配合專門創作的音樂,以迥異與常規的方式,同時觸及我們的左腦與右腦(同時觸及身、心、腦)僅僅通過練習它,就可以將我們直接推進「活在當下」的奇妙狀態裡。

這是一趟自我探索的冒險,在律動中,你將直面自己的緊張、焦慮、無助、自負、嫉妒、迷茫……
而在變化的特定動作中,你很快又會經驗到寧靜、專注、自信、優雅……

當你在練習這些經過特殊設計的移動,注意力會被不斷的帶回到那個當下「我是誰」的直接體驗上,我如何學習,我如何移動,我如何找到在這個團體裡的位置,我如何應對一種新的身體語言帶來的挑戰,在律動里你無法不在當下,讓逃離變得都不可能。

通過這些不斷的體驗變化,你不斷打破自己原有的慣性和認知,不斷超越原有的身體、情感、理智,回歸到真正的自我和靜心狀態,在那裡,你發現自己無窮的力量和寧靜。

華華愛其如是
2023-08-22 18:57 發表於山東


點我查閱:、或更多精采的影片欣賞


(共 54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