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燒腦的「律動」與蛻變 / 王正彥(上海)

易學律動/神聖舞蹈工作坊中用樸克牌來說明人的四大機能與注意力


《易學律動/神聖舞蹈》七日營課後心得

緣起

2016年有幸參加了林世儒老師和高老師帶領的《易學按摩》工作坊,初步領略到這套按摩的設計之巧妙和效果之神奇。嘗到甜頭的同時,也對兩位老師產生了好感,同時對他們帶領的《易學律動/神聖舞蹈》表示出好奇。可是這份好奇很快就被壓制,因為我聽到一位老學員說,這個舞蹈她剛體驗過,感覺很崩潰。

「葛吉夫」這個詞對我來說很陌生和拗口,奇怪林老師怎麼如此地感興趣。回家通過土豆網看了電影《與奇人相遇》, 這部電影主要描述了葛吉夫早年的部分生活經歷。我被電影的很多情節所打動,也讓我認識到,這舞蹈不平常,很可能有我追尋的東西。

心得

夏日炎炎,我是抱著被慘虐的心理準備走進了《易學律動/神聖舞蹈》七日營。第一天感覺還不錯,儘管動作生硬,還是勉強擺出大概pose了。第二天也沒出現設想中的虐狗景象,內心稍微安定。第三第四天,就逐漸適應課程了,願意投入,之前的恐懼也淡忘了。想起之前的恐懼,原來又是假想情境來嚇唬自己。老師多次提到「我們自己也經常做錯」,讓我感到老師很平實親切,有安全感。

課程沒有太多理論講解,更多是老師示範,由我們自己觀察。即使老師講理論,也是借助《易經》和《漢字》的形象思維,很容易理解。哪怕講解「宇宙的律則」,也是那麼的娓娓道來,不燒腦繞彎,輕鬆理解的同時,還能觸類旁通。

每支舞的學習,總感覺自己還沒準備好,甚至完全記不起來,就要起跳了。內在的慌亂、自責、窘迫等等情緒此起彼伏,舞蹈的過程中大腦不斷比較和想入非非。等逐漸跟上節奏,尤其是跟對節拍的瞬間,又感覺輕鬆自在,很愉悅。

老師把理智、情感和身體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以樸克牌詳細排列出來,幫我明瞭自己的錯位和一廂情願。不立足於整體,難免會偏頗,所要承擔的後果就是把自己整得很疲憊,卻收效甚微。通過簡單的調整,效果就有很大不同。有明師指點,真如仙人指路,簡直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回過頭來再看,舞蹈動作就那麼多,而且有規律。是自己注意力不能持續,經常亂跑,導致既做不到細緻地觀察,又不能允許身體去行動。理智上的干擾,情感上的對抗,身體中心的不自由,導致我長久來行動力很差,同時感到挫敗和無價值感,而且不斷迴圈。

七天的課程,反復經驗做錯,內心的懊惱、羞愧和責備很多。可是兩位老師一如既往地悉心指導和表達欣賞,課程中甚至穿插著風趣的玩笑,總能恰到好處地調和我的情緒,協助我保持注意力,不至於跑太遠。感受到老師源源不斷的關注、接納和信任,我的心安寧了很多,自責,窘迫不斷減少。很多次聽到老師宣佈起跳,很慌亂無措,當音樂響起,逐漸就做起來了。看來我的身體表現,沒有大腦想的那麼差嘛,也不需要大腦過多「幫忙」。身體能夠經驗到一股久違的力量,這力量和大腦無關。偶爾動作做得對,而且很合拍的時候,經驗到時間短暫性靜止,感到很自信,很美好。

比較自己內心的自責和老師對我的接納、信任、欣賞等等,做人的差距好大呀!想起《如何愛》老師說的話:一個人如果不接納自己,也就很難接納別人。是的,很多時候我不接納別人,因為我很多時候不接納自己。

通過「宇宙律則」的學習和體態與嘴形的練習,我理解到身體擺正的必要性,簡單的調整,感覺就很不一樣。練習《音階 Scale》這支舞的時候,發音也不同了,感到身體很完整,還有活潑潑的情感流淌。課後走路也不同,原本緊張的骨盆鬆了不少,腳掌很結實地抓地,感覺很踏實。胸腔自然挺拔,呼吸也更通暢。

七日營的學習,我還領教到一個技能,就是注意力管理,儘量減少內耗。用儘量少的注意力和力量,恰到好處地去完成一件事,解放出來的注意力,就可以放鬆休息,或者去完成另外一件事。如果完成一件事感到太痛苦,或許是我們投入了太多,有意識地減少不必要的固著注意力和行為,反而更輕鬆順利。

長久以來自己一個固定模式:如果一件事情我覺得有壓力,比較頭大,就習慣性逃避,拖遝。背後的想法是這件事比較困難,我還沒準備好,需要等待時機。可是很多次拖遝的經驗是,問題沒解決,反而麻煩越來越大,身體感到越來越疲憊。透過七日營的學習,我瞭解到一些宇宙基本規則,正是幫我穿越這套模式。大腦覺得舞蹈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反復練習和準備,可是老師已經讓我跳了,事實上我也勉強跳出來了,照大腦的邏輯來說,這不太可能。

課程結束,感覺時間過得飛快,能記起來的東西不多。當我決定要寫心得體會,就坐下來寫了,也沒提前構思。原本以為像擠牙膏寫一小段,卻居然寫了這麼多,忍不住得意下。整個課程下來感覺大腦和身體放鬆了很多,注意力也解放了很多。南(懷瑾)老說一份精神,一份事業。我相信《易學律動》課程能夠有效提升我的精神。

通過和老師的多次接觸,感覺到老師的信息量應該很大,只要我真的準備好,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學習送給我。可是目前的我,就這麼大的體量,只能侃侃而談自己的一些收穫,好像劉姥姥第一次走進大觀園。我明白七日營工作坊只是給我的生命開了一道小視窗,讓我看到需要努力的方向,學習到努力的方法,回到日常生活才是挑戰的開始。

牢記林世儒老師的話:學習就是分辨不同,持續反復,去蕪存菁。

2017年8月3日


點我查閱:、或更多精采的影片欣賞


(共 66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