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與否的掙扎」練習日記(16)


2020-05-24
艾菲爾鐵塔,是的今日感覺自己就像法國的艾菲爾鐵塔一樣,優雅的站在地平面上,只是多了一雙張開的翅膀。現在「是與否的掙扎」練習沒那麼痛苦,內在也沒有太大的摩擦,就像到吃甘蔗一樣,越來越甜美,我把這樣練習所得到的意志力、注意力、行動力和敏銳度,都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上,帶來了質與量的雙重提升,而且是全方位的。

無論是作文、書法、鋼琴、英文的學習,與新增的翻譯《君子 Deeper Man》一書,都帶來更高的效率與更佳的品質,而對於易經的理解更為深入,並起產生許多的創意,對於與「易學律動/神聖舞蹈」的結合,和心靈成長的對應更有另一番的理解,可以用更深入淺出的方式來傳達,台北周二班的同學將會最先體會。我昨晚還跟Misherr說:「我又開始進入一段快速成長的狂飆期,而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是全方位的,而且是跳躍式的」。

肩頭和手臂外側肌肉的壓力大減,疼痛感幾乎快全部消失了。相反的手臂內側肌肉的壓力大增,痠麻度陡然成長,從上手臂一直延伸到小指末端,都感到持續的麻,並慢慢擴展到無名指與中指,到後來三根指頭都一起發麻,直到練習結束。

頸椎兩側脖子上的肌肉,不由自主的又僵硬痠痛起來,看來關於頭部與脖子的調整還需要多費一些功夫,畢竟這一直是我的一個難點之所在,不過眼球的壓力倒是開始獲得一些緩解。

感覺現在比較不是「是與否的掙扎」,而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探索與「內在之旅」,但不管是什麼,每天都是很期待這個練習,因為每次都會帶給我意外的驚喜。

以下附一段昨天我和吉隆坡的學員輝玲在「微信」上的對話,給正在練習,或準備要開始練習「是與否的掙扎」的朋友參考。這是基於葛吉夫大師「摩擦與結晶」的概念,並經由他的重要的弟子班尼特先生所設計,應用於「葛吉夫律動/神聖舞蹈」課上的練習。我們這段對話,對於練習的目的與效益。以及更重要的「我為何而做」以及「我為誰而做」的根本疑問,相信會有釐清的作用。


輝玲:老師,我的「是與否的掙扎」練習中,比較會出現在累的時候,它會冒出來:要練到幾時噢,夠了啦,過回隨意懶散的日子吧,何苦折磨自己呀?

世儒:是啊!何苦來哉。記得你要的是什麼?我能夠持續是因為我知道,我要透過這個練習,鍛鍊出「意志力」,學習「有意識的受苦」,希望能擺脫平日許多沒有必要且有害的苦。有效嗎?對我很有效,所以我會繼續,繼續到什麼時候,繼續到這練習對我幫助的邊際效益不夠時,我就會轉向其他的鍛練,比如「翻譯」,目前兩樣並行,因為我還在從抬起双臂中獲得養份與能量。

輝玲:謝謝老師的分享和指導。我會堅持的,才僅僅11天的練習,我的氣血和脊椎問題得到改善,而且注意力和內在的平穩也有所提升,老師我是雙收啊!還是得感恩老師的帶領?

何芳:為老師大大地點讚!在有意識地受苦的過程中升起的甜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感受到,這是一份秘密的內在禮物,隱形不現,又真實不虛。我在易學正坐的練習中體會到它,在斷斷續續堅持的“是與否的掙紮”中,在帶著各種不完美練到第8天時,終於除了肩頸手臂的不適之外,第一次有了舒適的體感:腰後兩側的溫熱……十分驚喜和感動。甜頭已經出現了[呲牙]

輝玲:5月28日「是與否的掙扎」  第16天 16分鐘早上的練習主要是面對和承受矯正後頸大椎及胸椎(昨天忘了寫)周圍的肌肉與神經帶來的疼痛。骨盆周圍的疼痛比較不激烈。要結束的5分鐘前後頸項的疼痛突然延伸到頭部緊繃著痛。隨著這些痛,全身開始冒汗。雖然如此,我挑戰自己多堅持了1分鐘。正坐的30分鐘里,因頸和胸椎部位的疼痛冒出了否的聲音,那時的感覺是很煩躁,不要再聽老師的音頻,不要再練習,馬上躺下舒緩疼痛!我平靜的去看那個煩躁,讓時間帶走那個煩躁,過了,堅持聽完老師的 3個音檔(當然承認注意力不時不時會飄走),移走正坐的板凳,慢慢躺下享受平和。

方圓:D16 15分鐘今天調整回到15分鐘,放棄自虐傾向的對練習極致的追求,轉而探索更深入,更細膩的內在觀察。一開始的身體感覺與之前很不相同:手臂上方幾乎沒有壓力,甚至是放松綿軟的;手臂下方反而是酸脹沈重的,像穿著吸飽水的蝙蝠袖一樣。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手臂上方肌肉開始疲憊,緊張,肩峰疼痛再次出現並成為主導。觀察到練習中的呼吸其實很重要,像養生主按摩一樣,動作的調整要與呼吸保持一致才省力:吸氣時把落下的手臂輕輕調回去,呼氣時放下緊張的肩頭,放松上臂緊縮的肌肉。今天還給自己一個小要求:不看時間,就待在練習里。觀察到內在的那些摩擦變得明顯了,每當疼痛加劇,腦子里忍不住地要回頭去看時間的念頭,以尋求心理慰籍。就像要餓瘦黑狼一樣,我保持數數,堅持觀照呼吸,一次次地讓那些沖動熄滅下去。鬧鈴響起時,很平靜地放松手臂。感到此時雙腳的重心方才平均分攤到腳的三角區,之前練習中好像腳跟會重到隱隱作痛,怎麽調整都無效。這個需要繼續觀察。


(共 15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