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修行】澤山咸䷞與太極拳 /浩然

【生命⋅修行】澤山咸䷞與太極拳 /浩然

好多天以前,林世儒老師寫了一篇文章《落跨轉腰澤山咸》, 裡面提到:

意外的收穫是透過咸卦,連太極拳的落跨、開跨、轉腰等許多人練好幾年都說不清楚,練不出來的動作,也一下子迎刃而解。只要跟著易理做動作,身體就能自然的落胯、開胯、轉腰。

我頓時頗為好奇,前後連忙問林老師具體怎麽解,但沒收到回覆。自己去查了咸卦的卦詞,卻還是不明就里,只好把這念頭放下。過了幾天,林老師又寫了一篇文章《咸:止而悅的 Running Seagull》,發給我看。

有了這篇文章,再細品這句爻辭:

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頓時有了感覺。首先,太極中要做到的就是這句提綱挈領的話:「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結合到最近在步法練習中的感悟,就是腳下踩穩,上身一定要放鬆,從頸到腰都要鬆。然後,再是肩、胯相合,承接到腳下、乃至大地的力量。

記得就在前幾天,大寶看我走矮步時,特地告訴我:

別皺著眉頭,放松下來。上身,尤其是腰,試試找到坐在高凳子上放鬆的那種感覺。

我便仔細回憶自己在坐著的時候,腰背的感覺。很遺憾,也許是因為常年伏案趴在鍵盤前的原因,竟然記憶中,沒有任何一個坐著的角度,腰背是放鬆舒適的。反正就覺得,怎麽坐腰背都是緊張的。那怎麽辦呢?

我忽然想起,在正坐(跪坐?‍♂️)的時候,自己的腰是相對最舒服的,就以此感覺為錨點吧。於是,在接下來的矮步練習中,會嘗試著有意識的放鬆,去找腰部、背部、頸部這種和正坐時類似的感覺。五十步、或者一百步下來,總有那麽一兩次找到吧。大寶囑我不用著急,就這樣,能有一次,就有兩次,能有兩次就會有更多次。最終,就會穩定地守住這種感覺。

然而,在練到這一步放鬆上身之前,大寶一直在讓我專心做到的是:

1.踏出去腳要踩穩。
2.膝蓋絕對不可以晃動,最好連上下的起伏也不要有,就沈住勁走。
3.轉胯要到位。為什麽說是轉胯而不是轉腰,其實是因為肩與胯方向要一致,這時脊柱本身是沒有扭轉的。
4.移動時,動腳掌不動腳跟。
回憶起這個過程,再看咸卦的爻辭,竟然果真與之對應:

初六,咸其拇。《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師傅一直強調腳下的勁要踩在腳的大拇指上,而足尖要與膝蓋一個方向。更重要的是,足尖要與眼神的方向相合,也就是接下來的行動與進攻方向相合。所以,每一個移動,首先動的就是腳的大拇指。而一旦到位,則切不可再亂動。

六二,咸其腓,兇,居吉。《象》曰:雖兇居吉,順不害也。

其次,就是膝蓋絕對不能亂晃。這是一開始練拳時最最需要留心的事情。不動則吉,就算動也只能順著關節方向彎曲。多少人練太極拳傷膝蓋,就傷在這膝蓋亂動上了。而我也一樣,總是感覺到疼痛了,才发現剛剛有好一陣子膝蓋沒穩住,注意穩定下來,疼痛感很快就消失了。

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

這股,或者說大腿關節——胯,就是力量轉換的關鍵點。矮步是太極拳基本的步法練習,仆步靠、馬步棚之後,腳下是看似簡單的一個馬步到弓步的轉換,對應到手上,卻是捋、擠、按的一連串動作。正是所謂接、化、發這三部曲中,上承接,下承發的中間那一「化」。手上要「舍己從人」,但自己人卻仍然要「立身中正」。肩隨著對手轉動,脊柱需要如門軸一般靈活轉動卻不晃動。和肩始終保持一個方向,隨著對方動的關節,就是胯了。胯轉不轉得開,真的是需要慢慢練的。胯能隨著靈活轉開,力量就成為一個整體。胯不肯轉,自然膝蓋就會去做代償運動,既丟掉了腳下從大地傳來的支撐之力,也傷了膝關節。膝蓋能在之前留心不亂動,自然就練到了胯,日久自有功夫。

林老師在文章裡說,咸卦的六爻,對應到人體6個大關節的運動關鍵。可惜根據我最近練拳的體會,還是只能體會其三而已。希望將來能有機會能再向林老師詳細討教。

「咸」這個字本身的意向,卻真真和練太極的許多要領頗為相通。

莊子說:

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爻辭上說:

咸,感也。……

整個練習太極拳的旅程,不就是從自己開始,一點一點對自己身體有感覺,對自己身體各個部位的運動有感覺,然後再在推手對抗中,去感受、體會並利用對方的身體、力量和動作嗎。這也就是所謂從懂勁到聽勁的過程。至於再推而廣之,見天地,見眾生,應該已經是在拳理之外的境界了,遙望一下,心向往之!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點我查閱:、或更多精采的影片欣賞

(共 416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