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兩條腿所以可以走遠,鳥有一雙翅膀所以飛得高,在心靈成長的路上,我最需要關注就是如何鍛鍊好兩條腿,與一雙翅膀,那它們是甚麼呢?
自從三月二十六日開始每天朗讀海寧格大師的《內在之旅》,每次朗讀完就會喚起過去成長的經驗,幾天之後便決定每天在朗讀之後寫一篇相關的文章作為自己的「內在之旅」。到現在《內在之旅》書中第一部分共97天文章已經朗誦完畢,相對的文章我也寫了九十七篇,真是收穫豐碩的九十七天啊!
到了第四十五天,我又覺得需要再加點實際的練習,來讓自己的「內在之旅」更為精進有效,於是在五月九日開始增加「是與否的掙扎」練習,這是來自葛吉夫大師關於「結晶」的理論,以下是他早期的重要弟子鄔斯賓斯基在《探索奇蹟》書中的紀載:「融合,內在統一,都是經由『摩擦』的方式獲得,透過人內在『是』與『否』的爭鬥。如果人活著而沒有內在爭鬥,如果一切事物都在他裏面自行發生而沒有對立,如果他被拉到哪兒就到哪兒,或只是隨風擺蕩,那麽他就會停滯在他原來的模樣。但如果他裏面開始一個掙扎,尤其是這掙扎有一明確的方向,那麽逐漸地,一些不變的特質便自行形成,他開始『結晶』。
而葛吉夫大師晚期的另一位重要弟子班尼特,把它設計成「是與否的掙扎」練習,並在每次「葛吉夫律動/神聖舞蹈」的課裡配上「律動21 Remorse of Conscience」的音樂練習五至七分鐘。在一次與Avrom(班尼特的的重要弟子)對話中,他說哪天我們一起練習時,來個二十分鐘如何?我是沒在怕的,因為現在每天練習十五分鐘。而我的練習也引發了各地學員主動跟著練習的風潮,目前已知約有十多個來自不同城市的學員自行在家練習,其中上海、廈門、珠海、吉隆坡……等地的同學每天都會在微信群裡分享當天練習的紀錄與心得。
從早期的分享中可看到主要的重點在練習時間的增加,從五分鐘增加到二十多分鐘。而到了這一兩周已經轉成更精微的「是與否的掙扎」,開始關注「質」的提升而非「量」的增加,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調整,正好呼應了雙腿與翅膀的比喻。
我們在學習時,一邊翅膀是「知識與技巧」的累積,另一邊翅膀是「個人內在素質」的提升,這樣才能振翅高飛,不然只有單邊發展,就會產生葛吉夫大師所說的,「虛弱的修行者或是愚蠢的聖人。」練習時「量」的增加是我們的一條腿,另一條腿則是「質」的提升。從量變來到質變,有質與量這兩條腿的交互前進,我們才能走得遠。我在鋼琴與書法的練習上,即使遇到瓶頸時無法突破,只要在艱難處增加練習量,困難就慢慢自動解除,於是我又自然的向前進展了一步。
對於新內容的學習和新技能的鍛鍊,我一直都是這樣不著急。只是緩慢又扎實的專注在「知識」與「素質」的雙翅,以及「量」和「質」的雙腿。因為生命與成長並不是短跑,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比的是氣長,要的是「恆心」與「毅力」,而這些在「易學正坐」「易學律動」和「是與否的掙扎」練習中都可以獲得很好的提升。我正在把「易學正坐」和「是與否的掙扎」加以整合,再佐以相關的成長理論和觀念,相信會十分有助於打造一條飛高走遠的成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