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易經x葛吉夫律動體驗營」,用空拍機(無人機)來說明「風地觀」的風,飛過之處從高臨下地面風光一覽無遺,中午在前往餐廳的路上,好友楊錦聰分享說不妨用老鷹來比喻會更好,他就是從從老鷹的飛翔中獲得靈感創作了《牠所翱翔的天空》,可在Spotify 或蝦米音樂線上聆聽。我覺得用老鷹來形容比風更為貼切,因為「觀」的本字為「雚」,甲骨文的字形像长着两只大眼的大鸟,眼睛之上是夸张醒目的眉羽,整个字形看起來类似猫头鹰的大眼睛猛禽。演變到金文時基本承续了甲骨文字形而当「雚」的「大眼睛猛禽瞪大眼睛察看」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見」另造「觀」代替,强调猛禽夸张的大眼「无所不见」的洞察力。
這正是我們把「觀卦」應用在「律動」的學習上最主要的原因。當天主要練習的是「觀卦」的前三個階段:童觀、窺觀與觀我生,標誌著我們觀察力的三個階段,在成長的路上多少時候我們像小孩一樣只是好奇的看著該學習事物,然後船過水無痕,看過看完沒留下印象,有學等於沒學只是滿足「皇后(被動注意力)」的好奇。有些時候很想學會某些技巧或能力,而帶著「國王(主動注意力)」去搞清楚弄明白,這時用的就是「窺觀」。
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在課程的學習上「童觀」的學員多,「窺觀」的學員少,而這注意力的質量影響著學習的成效與深度,而我一定會用種種方法至少讓學員保持在窺觀以上的注意力。一開始就能來到更高的「觀我生」的就更少了,而且沒有經過說明與鍛練很少人會這樣做(或以為自己早就這樣做了),這是「自我觀察」的開始,「記得自己」與「主觀(自我)意識」的基礎。
所以學員動作組不出來,舞跳不好我不那麼在意,因為這對生命的成長與蛻變沒啥影響,但是注意力沒有來到「窺觀」是學不到多少新事務,而能保持「觀我生」則進步快速成效豐碩。所以我總是想辦法盡量讓學員保持在「觀我生」的狀態中,這也就是為什麼近幾年來可以30分鐘教完Tibetan melody ,60分鐘教會Assyrian women mourners ,一天教完multiplication 9th October 。而這都是因為學員們都用上了他們較高的意識狀態和「國王」的主動注意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