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為期十六周的「靜心」與「內在之旅」,建議每天只聽一篇,以得淺移默化之效。
只要給自己十分鐘時間,閉目靜坐聆聽,即可轉化個人氣質,提升生命素質,改善生活品質。
如能搭配在練習「易學正坐」時播放,並於日常生活中保持「記得喝水」,成效會更為顯著。
當下:與神同在
身為一個工科男,我比較偏向是一個無神論者,會有比較偏向是因為,我既無法證明有神,也無法證明沒有神。雖然言之鑿鑿說確實有神,但我沒見過,所以只能存疑。而我所受的教育和訓練,以及生活的經驗,這個世界沒有神,應該是比較可信的。
曾經讀過一篇故事,我非常喜歡。有一位哲學家不但博學多聞,而且還善於辯論,他也是無神論者,經常到處去找宗教人士辯論,後來索性做了一片旗子,上面寫著 「God is nowhere (無處有神)」,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有神。他就帶著這面旗子到全國旅遊,和各地的傳教士辯論,沒有人的論證能夠說贏他,於是都被迫承認這個世界沒有神。
幾年過去了,這男人年紀大了,最後也娶妻生子了,小孩已經在讀幼兒園,正在學習拼字,當然他一定會教小孩最重要的這句名言「God is nowhere (無處有神)」。可是這個年紀的小孩拼起字來,不是少這個字母,就是漏了那個的,要不就是寫得歪七扭八,一下兩個字母擠在一塊,一下分得好遠,經常字都被拼得都不成字了。有一天這小孩正拼寫「God is nowhere (無處有神)」,但他把w和h給寫分開了,於是這句話就變成「God is now here (當下就是神)」。
這個男人看到了之後,感動得哭了起來。因為每當他和自己的小孩在一起的時候,他都是那麼的全然,那麼的喜樂,那麼的感謝,那麼的當下,而這樣的經驗難以形容,「神」這個字貼切的表達這樣的狀態和心境,而他卻從未如此深刻的發現,只要「活在當下」就是神,從此他成了有神論者。
如果這個世界有神存在,那麼一定是這樣的神,「God is now here (當下就是神)」。內在之旅帶領我們去與神同在,沒有教條、沒有形象、沒有奇蹟,只有一個片刻又一個片刻的當下,綿密的持續到不知的盡頭。如果這個世界有神,那麼我一定要和這個「當下之神 God is now here」同在,我願意變成一個有神論著。
誰在(Wer ist da)/海寧格
內在的旅途上,誰會與我們同在?如果我們是基督徒的話,耶穌會不會與我們同在?他能不能與我們同在?他願意與我們同在嗎?還是耶穌早就屈服於命運,知道神不像他所宣稱的那樣,不像人們所宣稱的那樣?
即使是那一些把耶穌掛在嘴邊的人,他們有尊敬他嗎?他們有尊敬他的命運嗎?當耶穌覺得自己被神遺棄時,他們有尊敬他的感受,並且像耶穌對待人們那樣去愛他嗎?還是他們疏遠了耶穌,讓他必須擔心受怕,怕那些宣揚他的人反過來加害他?內在的旅途上,我們會遇到的就是這個耶穌。
要是我們如實看待耶穌的話,會是什麽樣子?只有依照他如是的樣子,耶穌才能夠與我們同在,就像是我們之中的一分子。他就像我們一樣,觀照著某個無法理解的奧秘,卻明白自己受到這個奧秘的召喚,去完成它許諾他的一切。
於是,他就如同我們之中的一分子,卻對我們毫無抱怨、毫無所求,而我們也就這麽與他同在。
因為與他同在,所以我們凝聚下來,和他一起帶著愛對待所有的人,就像他愛我們那樣。這份愛沒有教條。
我們就這樣與他同在時,我們也和其他人同在,沒有教條。
讓我們一同感受,自己正處在某個奧秘之前。
轉貼上海方圓在<簡書>上對本文的回應 2020/05/18
今天的錄音,老師第一句話響起,我就忍不住落淚了。「內在的旅途上,有誰與我同行?」一種分離感和另一種被同理、被接納的感受同時擊中我的心。我從小的教育一直也都是「無神論」,尤其我父母都是黨員,身為大學教師的媽媽對待生活顯得格外秉持科學正統而嚴肅認真的態度。因此在我因為痛苦驅動而走上身心靈成長之路時,的確有種無處訴說、無人求助的絕望。
而在成長的過程中,盡管我的頭腦一直感覺自己不被愛,不值得被愛,在精神世界中孑然獨行,但生活卻向我不斷顯示著巨大的慈悲,一次次地將各種外在助力出現在我最需要幫助的困頓時刻。在某次創傷療愈的個案中,我終於連接到那股來自於存有的無條件的愛,它一直都在陪伴著我,關注著我。那一刻我放聲痛哭,趴在地板上久久難以起來。
當我開始相信存有的安排,於是繼續觀察到,這種來自存有的愛,很多時候並非總是通常意義中的「喜從天降」,而更像一個包裝有點醜陋的禮物。只有當通過自己的努力,穿越過重重痛苦和磨難,才會在自己內在獲得某種形式的凝聚,對生命產生不可逆準的改變,從而真正收獲巨大的喜悅與祝福。
讚嘆存有的安排!它令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我的生活,以一種全然感恩的心去面對來到我眼前的人或事,哪怕是帶給我負向感受的那些。我讓自己在盡可能多的時刻帶著注意力,特別是對於那些令我感覺不悅、悲傷、憤怒的事物,在那個當下去自我觀察,看看自己內在究竟有什麼樣的「按鈕」被觸動,又有怎樣的機械化反應機制自動運行。我逐漸對自己有了新的認知,當我越看到自己的「做不到」,就越對自己產生加倍的愛與慈悲,去擁抱那些陰影背後隱藏的內在的渴望。
由此生活中就多了很多不一樣的「再次起航」:在下一個沖擊到來時,我把自己準備好,以自己的努力,去接納並克服慣性的行動模式。我給自己足夠的耐心,提供足夠多的嘗試機會,「有意識地去受苦」這些點滴的「小成就」,分開來看微不足道,而累積下來卻足以讓我收獲更多的自信與穩定,去滋養我的心靈。就像一位蘇菲上師所說:你心中那一個個的傷口,恰恰就是存有的愛照進來的地方,去榮耀你的靈魂。
感恩老師的指引與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