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感知益生活 (風箏/南寧)


覺知是成長的基礎

覺知,覺知是以感覺為基礎的認知,而感覺敏銳,是成長改變的基礎。在心靈成長團體裡和夥伴相比,我的感覺非常敏銳,所以一直認為自己十分覺知。直到第一次去參加在上海的「易學律動/神聖舞蹈」課程之後,才意識到我只是某些時候,比較敏銳,比夥伴們覺知而已,離真正的覺知還差得很遠。記得當時世儒老師說:「要對身體的感覺有意識,要能夠分辨不同的動作所帶來的不同感覺,以及身體上在不同關節與肌肉所產生的變化。」

而在那個時候,我只能表面上做到那個動作,也能感覺每次力度有點不同,但是感覺不到自己緊張的部份——也就是肌肉用力的部份,只有持續跳身體累了,才知道那個部份用力了,更別提不同動作會帶來什麼不同肌肉的感覺,完全是無中生有的天方夜談,當時心想這老師該不會是來騙我們的吧!後來持續跟隨林世儒老師學習多年之後,我完全相信老師所說的的確是真實不虛的。

練習感覺敏銳度地提高
但隨著「神聖舞蹈」的不斷練習,我對感覺有了更多更深的體驗和瞭解;我發現如果能持續把「國王的注意力」放在當下做的事情,放在身體的感覺上,敏銳度就可以慢慢練出來,在舞蹈方面的呈現是:
一、 對老師的示範看不仔細,所以做不到位
二、 對老師的示範看仔細了,認為做對了但錯了
三、 對老師的示範看仔細了,知道怎樣做但做不到
四、 對老師的示範看仔細了,自己也能做出來了
(上面的四個階段也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當下感覺的敏銳程度而定)而且非常重要的是,原來自己做不到位,如果老師幫忙糾正,自己身體沒有感覺的話,就無法保證自己做的時候,每一次都對;但如果身體有感覺,老師糾正一次,身體就知道了,就比較可以保證下次也做對。

舞蹈品質改善生活品質
當我帶著感覺去跳舞的時候,真的從內在生成一種「在」的意識,並且會自然地不用力,隨著一種自然的角度去處理每一個動作。
這些經驗如何用於生活中呢?以關係改善為例。

在日常生活中,感覺敏銳不是你與人的交往,別人不高興了或是發生事了你有感覺,這種後知後覺的反應不是敏銳;而是平平常常的交往,你都有感覺到雙方的狀態,即使有些不對勁,也能即時做出調整,這種當下的反應才算是敏銳。

我們特別是運用生活「鏡子」——就是關係中的另一人,來讓自己做出調整,簡單標準,就是左了偏右了一點,右了偏左一點。

比如老師說你對孩子太嚴厲了,你要對自己究竟哪裡嚴厲有感覺。是因為對孩子的過錯反應太快太著急了,還是說話的語氣太沖太快太過份了,還是面部表情過於嚴肅了,還是對過去追究太多還是對改正要求太過?雖然嚴厲會表現在不同的方面,你要對最關鍵的部分有感覺,這樣才有方向先做重點調整,再做局部調整啊?你如果也對「孩子的反應到底在哪裡最大」有感覺,你就知道如何調整自己,並能幫助對方調整。

再比如老公說你太固執了,也要有感覺啊,是因為你真的固執,還是你老公習慣性評價詞語有限?如果是你真固執,你也要對自己的固執有感覺啊,是思想固執,還是應對模式固執,是態度過於強硬還是立場過於堅定?或只是習慣性不經大腦的行為反應?他什麼時候會說這樣的話,他在和你說什麼樣的情況容易有這樣的表達等等,這些,你都要有感覺才會做出調整。

如果在生活中,我們感覺不敏銳的話,對方的指出也不會承認:不會吧,我怎麼是這樣的呢;或者對方說了我們也相信了,但是一改就用力過猛而驕枉過正。像林老師舉的例子:說你的湯不夠鹹了,就抓了一把鹽撒進去,因為沒有手感,拿太多了,鹹死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知道了,但不知如何去改變,沒有體驗就沒有方向和方法。

綜上所述,感覺敏銳,就是成長改變的基礎。你終是能感覺不太對勁,感覺哪個地方不太對勁,你才會做出調整,也會在下次做出最合適的反應,正如我們在「神聖舞蹈」練習中那樣。

「神聖舞蹈」,不僅僅是讓我們練習舞蹈,而是把舞蹈練習過程成長的點滴經驗用於生活中,這才是神聖舞蹈最大的意義。


點我查閱:、或更多精采的影片欣賞


(共 65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