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開始前後共寫了兩篇自傳,
我的後一篇自傳是以前一篇為基準,分為兩個主題:
一.「原生家庭」
我把一些制式的說明和贅言刪掉,留下我眼中的父母樣貌(我喜歡那些對他們的描述),以及他們對我的影響;再加上一些憶起的童年趣事。
分享這篇記錄「一試再試」
小時候很愛玩,也不知道何時就超過了母親的界線,每當他要修理我的時候,我都會跑給他追。當時的記憶是母親有一雙非常長的雙腿,我跑了沒幾步就被她給拎起來了。但是,每次相同的情況發生時,我就會想,現在我又長大了一些,不知道這次會不會成功?當然,在童年的日子裡,我一次都沒成功過,而我總是會一試再試。所以,童年我就已經有了遇事不放棄的決定,現在學習「神聖舞蹈」時應該也是本著這個精神吧!
二.「人生轉折處」
分享「從咸掛來到恆掛」
婚前自由自在,婚後不由自主,腳色轉換已經不容易,生活方式的轉變也需要克服;女孩成為女人真的需要很多的調適。有一天非常想念我爸爸煮的白菜肉片高湯麵,娘家雖然很近都在內壢,但是因為跟傳統的公婆一起住沒那麼自由。我就先打電話跟我爸點餐,再向公司請半天年假回家享受女兒的身分。吃飽飽,躺在客廳的沙發上跟爸媽聊天,心裡輕鬆又愉快,真的太舒服了。我想念當女兒的日子。
結婚生子後多了不少身分,必然有諸多的考驗與重責大任尾隨在後,寫「生命故事」的紀錄時將所有「辛酸」從頭到尾再度品嘗了一遍,然後和「它們」揮手告別;存留下來的是自己的成長與收穫(最珍貴的禮物)。
四十天「生命故事」紀事~~~
一開始,猶豫是否要加入「認識自己勁在工作」團隊,心裡有一個小聲音說:「那樣會很累!真的不想那麼累!」但是,我覺得裡面一定有禮物。疫情嚴重,實體課都停掉了,時間有多出來,再加上我一向信任世儒,相信他對這個計劃心中已有藍圖,一定會帶領我們經驗些什麼。於是,文筆不流暢的我,花了不少的時間來完成那一篇千字「門票」~潔萍的自傳。
剛進群組,世儒傳達的訊息,也是我們練習的方向:聽過借假修真嗎?無假可就修不了真。所以要感覺它,然後不執著,不為其所迷,來則應去則不留,六識六蘊如浮雲,背後即是虛空。世儒每天都會寫一篇他的人生故事,再加上對我們的提醒,「記得的事,就是重要的事」我以此為前提開始每天寫紀錄。
藉由我們的人際關係的互動所投射出來的情境(故事),情境如一面鏡子,我們由故事來反觀我自己的念頭。此時我若是處於負向心情,我就需要看看此刻我在執著什麼?我想要的是什麼?此刻的發生,是不是沒有合乎我的心意,所以我就不開心了?我是不是在期待別人要配合我?我是不是不願意去配合他人?
一念地獄,一念天堂。
若是沒有至親好友配合我演出,我就無法觀察我內在的信念為何?我會以為我很平和,我修得很好!殊不知是我無從檢驗!衝突時,我若是能夠不急著反應,而是感覺我此刻的感受後,問自己:此情境在提醒什麼?
此刻,若有「看」的能力,能看出只是我的一個信念和他的信念衝突了。看出他的信念與我的對立,我開始聆聽那個對立的信念。然而,我必須「在」才有此聆聽的能力。其實,想法不同是常態,也許他的想法會有另一片天空。誰又知道呢~
分享「一念地獄,一念天堂」
每天關在家裡很容易困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裡,心情也比較容易低落。這一陣子右臉的肌肉又開始不自主的抽動,是臉部痙攣。因為非自主性,所以又引起了我很大的不安。多年前右臉就曾經出現過這問題,我當時知覺不敏銳,臉有一點抽動我也不以為意。但是克瑞很在意,建議我去就醫。Google 找到了腦神經外科作這手術的名醫許達夫,他很臭屁的說:他這個手術做過幾百例了,是個很簡單的小手術。我不疑有他的接受手術,術後我失去了右耳45℅的聽覺,失去了聽到人說話聲音那部分的分貝,也就是我的右耳聽不見了。
再度發病,這次我不準備去就醫,一方面是我並不在意別人會如何看我?另一方面是我找到了因應的辦法。當臉部緊張的時候,我就練習嘴角上揚;不管自然或是不自然就是這麼做。我決定將這個右臉痙孿當作我願意轉念的提醒,而且我喜歡我這個奇想。實驗結果還蠻好的,有了連動反應,臉決定笑了,笑的時候臉鬆了心也鬆了,人也輕鬆愉快了。
書寫的過程中,看到了自己為了不甘心日日煮三餐,而一直鬼打牆的寫了很多篇心內的叨念。
分享這篇「調整」還蠻有趣的:
廚房不適合安裝冷氣嗎?這個我要琢磨一下。若能夠有個涼快一點的廚房,我應該是會喜歡做菜的。熱天在廚房煮一餐飯菜會濕透我一整套衣服,若是在煮好之後去沖個涼再吃飯,我應該會比較舒服一點吧!沒錯,這真的是一個好主意。記憶中,父親從軍中退役之後就在家裡掌廚了,在我的印象中他炒好菜之後,通常不會直接上桌吃飯,會在客廳的沙發椅上抽支菸休息片刻才來吃飯。我非常會流汗,「讓自己舒服一點」這件事卻常常被我疏忽了,穿著濕衣服吃飯心情一定不會太好,食物再好吃也會比較不可口了吧!我之前可能是怕麻煩,從來就沒想過「舒適」可以讓生活得更有品質。經過今日的記錄生活幫我~學習照顧自己。
當然,世儒一定會要我們應用工具,此次使用 Evernote 記事本。寫紀錄時沒認真把老師的指令當回事,等到要分類「標籤」時,事情就大條了,後果當然是自己承擔啦!
分享「付出代價」
開始紀錄時,世儒老師就要我們將每一個紀錄放在一個記事裡。我嫌麻煩,我想:那得開多少個記事,就沒那麼做,今日~自食其果,還是得將所有的紀錄分別放在單一的記事,以便「標籤」。若是,一開始聽懂老師的指令,甘心執行而不自做主張,今天就不會忙到現在還沒有完成作業。(聽懂老師指令的「注意力」我是有的,但問題經常出在~自以為是的「行動力」。)
之前,我(自作主張)的作業方式,是先在Evernote寫當日的紀錄,然後拷貝到信箱,在一次細讀、修正後,寄給老師。寄出後,在回信箱寄件備份夾拷貝後,貼在我的Word檔案夾內歸檔。今天我的作業方式是,將Word檔裡的每一紀錄,拷貝到Evernote新開的記事裡,閱讀後標籤。一早就開始工作,閱讀自己的紀錄時,有點驚訝自己的寫作能力,文筆算是簡潔流暢,還蠻不錯的。但工程非常浩大,累得我剛才去小睡了一下。目前清醒,先寫一下「整理工作」的反省。
看出來了嗎?我們的每一個小故事都有「命名」喔~寫完故事後的命名,就如畫龍點睛一般,讓故事有了活力。雖然,做自己不擅長的事,不容易!但是,不是也完成了嗎?我們真的有無限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