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師父,帶領成長之路 / 李錚 (南寧)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業

我原以為老師和師父是一樣的,現在知道不一樣,主要因為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的方式不一樣。

老師主要教知識,教會學生不同的知識,大多有統一的標準,哪裡的老師教1+1都等於2,物理公式哪裡都一樣;老師的教學方式主要以腦傳腦。

師父主要傳「素質」,沒有統一的標準,就是適度,就是中正,就是左了偏右一點,右了偏左一點,需要感覺,需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師父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以心帶心,所以師父不僅知道頭腦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要活出那樣的品質,才能幫助徒弟提升內在的品質。

明師指路,自我修煉,關係考驗
所以如果你想改善自己內在的品質,這是一種素質的學習,需要感覺,需要三個條件:
明師指路、自我修煉、關係考驗
而明師,就是指一個活著的師父。
為何死的師父不能做明師呢?何為「死的師父」,是指師父生前寫的書,或是他的徒弟記錄他的話,或通過其它方式整理出來一直流傳至今的、文字性東西;師父留下的文字或許很好,或許有偏差,或許「差之毫離,失之千里」,或許,但到底怎樣不知道,因為傳的師父不在了,所以你要通過一個無法確定的文字來學習,效果無法想像,這是一個方向性的偏差;即使師父留下的文字很好,你也要到達某個程度才能看懂啊,才能有體會啊,這又是一個偏差;如果體會不到還好,因為你還知道自己要再通過其它方式來學習,最怕的是你以為自己學會了,很有體會了,很有體悟了,並且認為自己成長了,這才是最大的偏差。

但如果碰到一個活著的師父,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成長的偏差,他會根據你當下的情況,也就是身體覺知的情況,給你最適合的成長協助。他會看到你是偏左了還是偏右了,是傾前了還是靠後了;他會根據你的狀態來設計教學的速度,説明你做最適合的調整;他不會輕易給你一個明確的方法,一個具體的方向,但他會把你帶到光明,看清自己的路和方向;一切成長在於你的身體準備好了,師父會給你最適合的協助。

分享弗洛依德與他的門徒的故事
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依德和他的最親密20個門徒在一起,期間他們開始討論某個觀點,到後面開始激烈的爭論,某個門徒說老師是這個意思,另一個門徒說老師是那個意思,第三個門徒說老師是這樣這樣的意思等等,20個門徒說出20個意思,結果弗洛依德敲著桌子說:「我還在呢,我還在呢,問我啊,問我啊」。呵呵一個活著的師父都容易被忘掉,他的教義被加上某個門徒自己的思想,那流傳下來的那些文字,那些教義呢?那些思想呢?離原創的師父思想有多遠?不知道。

分享蘇菲流派傳承的故事
蘇菲流派教學方式很特別,當師父教徒弟時,沒有馬上教他們這個法門的教義、理論等頭腦上的東西,而是先教他們一種手藝,類似於織地毯、編織東西、各種木製品等等,要做的這練什麼呢?練一種感覺,就是不左不右不高不低的感覺,這是覺知的基礎。這樣的手藝練習一般持續十年,當徒弟的覺知練夠了,也就是身體準備好,師父就一下子把全部的教義傳給徒弟,建立在覺知基礎上的成長就以這樣的速度,先穩定先提升,先慢可快地實現了。

嗯,也許這兩個故事會讓我們對「活著的師父」有更深的體會和感覺,所以要找一個活著的師父,對自己的成長真的非常重要。

我現在找到的師父就是林世儒老師,我們主要練的「手藝」是「易學靜心」「易學正坐」「易學律動/葛吉夫神聖舞蹈」和「易學按摩/養生主靈性按摩」等,以「易學」為開頭的種種有效優化生命的方法。


點我查閱:、或更多精采的影片欣賞


(共 70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