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 (0014) / 臣服: 停下內在的驕傲

這是一場為期十六周的「靜心」與「內在之旅」,建議每天只聽一篇,以得淺移默化之效。
只要給自己十分鐘時間,閉目靜坐聆聽,即可轉化個人氣質,提升生命素質,改善生活品質。
如能搭配在練習「易學正坐」時播放,並於日常生活中保持「記得喝水」,成效會更為顯著。


臣服: 停下內在的驕傲/ 林世儒

我的內心深處住著一個極為驕傲的人,只是從來未曾察覺,而就是這份無明的驕傲,失去了很非常好的機會,結果讓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辛苦些,但也因此而多得到些磨練的機會。對於過往我無懊悔,因為這些年來我早已學會「接受」。我明白每個當下所做的決定,都是依我個人當時的內在素質所能做的最佳選擇。

學校畢業前一年,我每天下課後到電子工廠當的生產線最基層的工人,想要在畢業前累積些工作經驗。我爸跟我說二叔知道了這件事,說如果一定要去打工,可以要幫我介紹個更好的工作,但我婉拒了。畢業後服完兵役開始正式工作,我找了一個從事循人直接推銷的業務工作,薪水很低只能勉強維持個人的三餐和交通,因為當時害羞內向的我做不到生意,但我就是要改善自己這個部分啊!

父親又跟我說二叔很關心我的狀況,可以幫我介紹個好工作。我絕不懷疑他的能耐,二叔擔任台灣最早成立的證券公司總經理,在那年代以他的社經地位與關係,哪個上市公司老闆會不買帳?雖然內心常感謝二叔的好意和關懷,但我又婉拒了,因為年輕的心有一股不服輸的拚勁,我絕不讓自己是因任何的「關係」獲得職位或好處,我一定要透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這幾十年一路走來我都堅持著這個想法,當然走得比較辛苦。如今想想我會這麼做是因為內在深處藏著一股不易察覺的驕傲。這份驕傲讓我在各個層面上不斷的透過拒絕來證明自己清白、無私、有力。不知道其他的人的內心裡有沒有這樣的固著觀點:「出手給予的人是強者,伸手接受的人士弱者。」我決不讓自己成為生命旅途中無能無力的懦夫。

三十年前我開了人生第一堂密集成長課,三天兩夜的「寧靜的藝術工作坊」,就在課程結束的最後一個活動,向學員宣布最後我們用充滿歡樂活力的Natarj舞蹈靜心來慶祝課程的完成工作坊,來個心靈成長課如儀式般常見的Happy ending。我請大家閉上眼睛,然後轉身按下播放鍵。結果出來的音樂是Nadabrahma靜心,那是如深山古寺的鐘聲,空靈、寧靜、幽遠的閉目靜坐音樂啊!這下要怎麼辦?三天的完美課程,第一次開課的成績,居然就在這最後的緊要關頭給毀了。

此時從心底跳出一個聲音「接受,將錯就錯的接受吧!」於是我改變引導語,請學員把這三天所練習的,在行住坐臥間進行「自我觀察」與「動中修定」的技巧用上,同時擺開頭腦信任身體,隨著音樂做出自己當下身體要做的動作。而我就正(跪)坐在教室前方的正中間,目不轉睛地看著一切的發生。

就這樣過了兩三分鐘後,突然眼前的事物和我的身心都產生了劇烈的變化。我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並感同身受,牆壁是我、桌椅是我、音樂是我、學員是我、移動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同時我卻又很清楚的知道我不是牆壁、我不是桌椅……。

我淚流滿面,我只能用頂禮來讚嘆這個片刻,就這樣每個人用自己的身體直接的表達當下,而我就這樣不斷的頂禮了一小時。課後分享那是我和所有同學們一起經。驗見證的神聖時光。

這情境正如海寧格大師說的:「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置身於另一個境界——超越了目的,超越了善惡,也超越了對錯。我們只是放下,讓自身運作並如實地同意一切,接受所有的層面。」從此我學會了「接受」,接受那突如其來的,然後把自己交付出去。同時我也發現要能接受需要放下內在的自大和驕傲,允許自己成為弱者,不然內在的瓶水滿著,某種力量要如何灌注我們呢?我終於明白,不是我們不被關愛,而是我們沒有學會「接受」。


接受(Empfangen)/ 海寧格

內在的旅途上,我們有時會認為自己正在前往某個地方,然而我們所認為的自發的行動,其實是起於某種力量,它帶動著我們的所作所為,牽引著我們。這樣的力量是一種贈與。

內在之旅只是我們的回應。我們跟著這股力量前行,因為在我們覺知到它之前,它早已開始運作。這股力量帶著愛推動著我們。

於是,我們不需要多做什麼,也不需要試著把它抓在手裡。我們唯一要做的只有——把自己交付出去。

不必擔心自己做得對不對,我們所領受的贈與難道還會出錯?毫不逃避地迎接所有到來的一切吧。

突然之間,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置身於另一個境界——超越了目的,超越了善惡,也超越了對錯。我們只是放下,讓自身運作並如實地同意一切,接受所有的層面。

還能有什麼阻礙嗎?又有誰能為我們指引另一條更好的道路呢?我們就這樣獲得贈與,我們就這樣在其中感受恩賜的愛,並領會我們的使命以及該完成的行動。

還有什麼更能使我們凝聚?還有什麼更能滿足我們呢?「接受」帶給我們動力,「接受」使我們保持「空」,「接受」讓我們成為自己。

接受也使我們懂得付出,讓我們愛與被愛。因為唯有接受的人才全然地存在,活生生地存在;也唯有接受的人才能夠愛與被愛。

我們從誰那裡得到最多的愛?從接受的人那裡——全然接受。


(共 38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