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0090) / 太極:即死即生,即生即死 / 林世儒

這是一場為期十六周的「靜心」與「內在之旅」,建議每天只聽一篇,以得淺移默化之效。
只要給自己十分鐘時間,閉目靜坐聆聽,即可轉化個人氣質,提升生命素質,改善生活品質。
如能搭配在練習「易學正坐」時播放,並於日常生活中保持「記得喝水」,成效會更為顯著。

同道:結伴同行至源頭

《莊子·至樂》中記載,莊子妻子死後,莊子「方箕踞鼓盆而歌」,盆,即指瓦缶,是古代陶制的一種打擊樂器。也就是說,莊子正伸著兩腿坐在地上敲著瓦缶唱歌。莊子的好友惠子趕來弔唁,看到這樣,也不免責問:「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你老婆跟著你一輩子,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現在她死了,你沒哭也就算了,還鼓著盆唱歌,這未免太過分了吧!

莊子說並不是這樣,他一開始也是悲傷的,但「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細細想來,她最初也是沒有生命、沒有形體、沒有氣的,後來才衍變成了有氣、有形體、有生命的,如今又變化回沒有生命的(死亡),這和春夏秋冬運行規律是一樣的。她現在安靜地寢臥於天地之間,而我在這裡嗷嗷地哭,這是我不明白天命、不夠通達,因此不哭了。

莊子在《知北游》裡寫道:「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在莊子看來,生與死就和世間萬物的消長一樣,萬物有消有長,人有生有死,天地萬物都是相同的,都是氣的聚合離散。

《養生主》中寫老子去世時,朋友秦失來弔唁,假哭乾號了三聲就出去了,老子的弟子追出去問說怎會對老友如此失禮,他說:「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即老子來是應時而來,去是順時而去。來去得失,皆如生死,皆如草木榮枯,均是自然規律。

因此,在面對妻子的死亡時,莊子才能坦然處之。他不是不悲傷,而是對生死有著超然的理解,以通達的心態去看待生死,去接受未知。

有人說「死亡」是生命的最高潮,那是走向一個未知的最大冒險,從來沒有人知道在那個點之後,會發生什麼?如果有另一個世界,那裡還有些什麼?那些所謂死而復生的人,說死後如何,但嚴格的說他們並未真正的死去,因為畢竟他還活著。

我喜歡用莊子的角度來看,生死只是氣的聚合離散,如草木的四季枯榮,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們氣聚而生,氣散而亡,從源頭而來,最後又歸於源頭。就像每天從家中出去,到外頭工作活動了一整天,天黑了我們又回到溫暖的家裡,等待明日天明,又開始另一個嶄新的一天。我完全接受自然規律的運作,坦然面對生壯老死的必經過程,這就是生命的必然。

就像太極圖陰盡陽來,黑白互轉,死生相繼生生不息。人生終究會回到我們所來的源頭,只是在那時刻來到之前,我能否能夠全然的去生活,能否無愧於生命的賦予,活出本然的自己,在離世前能夠對歡喜的自己說:「諸事已辦,諸緣已了。」然後安心平靜的帶著無憾「回家」,然後呢?那會是什麼景況?如果我在另一個世界有找到網路的話,我會發訊息告訴你。


回家(Heimgekommen)/海寧格
當我們內心渴望回家時,思念飄向何方?飄向那個我們來的地方。

首先,我們想回到母親的懷抱,我們來自於她。但是在那之後還有一份更深的思念,渴望回到所有生命與一切存在的起源。這種思念是一股回到源頭的引力,那裡才是真正我們來的地方。
於是,其他的歸途都無法滿足我們。它們總是少了些什麽,少了最終的深刻,最終的平靜,以及真正最終的抵達。

內在的旅途上,我們會深深體驗到這個源頭。我們被拉向深處,凝聚下來直到體驗終極——直到回家。

我們帶著這份體驗回到日常生活之中,這股引力會在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裡緊緊握住我們。有時它也如同一股對死亡的思念,甚至是對死亡無可抗拒的吸引。

這有時也是內在之旅的感受,它帶我們走向離開世界的歸途。我們會不會因此而迷惑?表相會取代源頭嗎?

前往源頭的路途上,我們帶著關注的肯定向前邁進。我們豐盈不空虛,卻單獨一人。

源頭在哪?它遠嗎?它是否已經涵蓋我們?我們會在生命之後才回歸源頭,還是在有生之年的現在?

兩者都是。內在的旅途上,我們既在「彼」也在「此」。因為源頭就是生命。它在「此」是生命,全然的生命,永恒的生命。可是在「彼」呢,它是什麽?


(共 303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