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0095)/ 志向:成為一個「人」 / 林世儒

這是一場為期十六周的「靜心」與「內在之旅」,建議每天只聽一篇,以得淺移默化之效。
只要給自己十分鐘時間,閉目靜坐聆聽,即可轉化個人氣質,提升生命素質,改善生活品質。
如能搭配在練習「易學正坐」時播放,並於日常生活中保持「記得喝水」,成效會更為顯著。

志向:成為一個「人」

在接近三十歲時開始接觸到人類潛能開發運動,很快地就栽入所謂的「心靈成長」之旅當中,年輕的我當然渴望達成「覺知、開悟、成道、活在當下」等等這些新鮮的名詞所說的境界,幻想著自己哪天成為成道大師受人崇拜。

做夢很快樂,只是夢醒來得太快,尤其是在蕭阿全老師帶著我們幾個小夥子閱讀人本心理學創始者之一的卡爾羅傑斯 Carl. Rogers 大師,也是非指導治療,又稱案主中心治療學派的祖師爺的著作,《成為一個人 On Becoming a Person》之後,我開始對於心靈成長又有了新的觀點與方向。

我請同事把 On Becoming a Person 這句話刻在我桌上大理石三角柱的名牌後方,正對著我好隨時都可以看到,用來提示自己,所有的努力與學習只是為了「成為一個人」,一個既普通又尋常的「人」。這個人願意對各種體驗開放、關注當下,而非活在過去或未來;別把別人的感覺或想法視為理所當然;認知到個體的自由,並對個人的行動負責;對世界的完全參與,包括對他人生活的貢獻。

二三十年下來我越發讚嘆現代禪的創始人李元松先生有感而發的話:「這麼多年來問我如何修行開悟的人很多,卻沒有人問我如何做人,實在是太可惜了。」可惜沒趕上時機,不然我一定虛心向他求教如何「成為一個人」。後來我從葛吉夫大師,以及他的弟子鄔斯賓斯基與班尼特等人的著作中汲取關於「人」的「知識」與「工作」的技巧,配合「葛吉夫律動/神聖舞蹈」「自我觀察」與「工作自己」等方式來鍛鍊自己成為一個具有真正意義的「人」。

在此同時我在傳統的經典裡淘金,如《易經》《大學》《中庸》等,當然也不會放過現代心理學家與科學家們對人與人性的種種新發現。只要是對成為一個「人」有幫助的學問與方法,無論古今中外我都求知若渴。

最後我毫無質疑的完全贊同海寧格大師的觀點:「只有我們體驗自身的人性,也才能同樣的體驗神性。」所以我甘心當人,安心做人,所作的一切努力,就只是為了成為一個「人」。


人(Der Mensch)/海寧格

除了當一個人之外,我們還能成為什麽?我們能比人更好嗎?有所謂更好的人嗎?如果我們說某人是個「更好的人」,難道不是在剝奪他?這難道不就否決了他跟其他人一樣平等與完整嗎?只有當我們明白自己和別人一樣好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體會人性。

就以我們親近神的經驗來說,神性不也是如此嗎?從這點而言,神性會不同於人性嗎?神性的全然與完整會有別於人性嗎?

我們能不能想象自己順應神性?呼應神性會不會有別於呼應人性,與完全的人性相呼應?
什麽會是內在之旅最深刻的體驗?是我們體驗自己的人性,全然的人性。只有我們體驗自身的人性,也才能同樣地體驗神性。


(共 49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