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二十多年的葛吉夫神聖舞蹈,累積下來已經要邁向400期了,算算總有數千學員了吧!雖然接觸的人已是不少,但是能夠持續以此法們持續鍛煉自己的人並不多,這和「人」這部機器的運作方式有關,很多人把它看成潛能開發或是心理治療,來求崩潰與超越。期待被「虐」的學員希望多教一些困難的舞,來獲得穿越的快感。不願面對自己實相的人,不久就逃之夭夭,從此不願聽聞,以免再看到真實的自己。而擔心承受不住「虐」的人,總是百般打聽卻始終沒有勇氣走進來一窺究竟。
「虐、崩潰和超越」是事實但更多的是誤解,不是目的更非必然。這些只是個中心的皇后(注意力的情感部份)喜愛的把戲而已。就像在身體工作或治療上誤解「痛則不通,痛才有效」的經驗法則,非得用力把人搞得痛到身體扭曲變形才認為有效一樣荒謬。不去分辨什麽是「病灶痛」和「外力痛」,不思何者為「症狀解」何者為「根本解」。不但只能無意識的受苦,而且還而且還以苦為樂,錯以為越苦越有效。葛吉夫說:「無意識的受苦,只是會讓人繼續受無意識的苦,而有意識的受苦之後,從此不再受無意識的苦」。所以必須有意識地承受「病灶痛」,才會待來有意識地承受「病灶痛」,才會帶來「根本解」啊!
其實有效不一定要「痛」,深入並不是「非虐不可」,更不用「崩潰」。就像「易學按摩」的學員所經驗到的「放鬆後的放鬆」,只要掌握身法與心法,不虐不痛舒舒服服的進入身心靈合一,進入既輕鬆又清楚的寧靜當下。「易學律動/神聖舞蹈」也是如此,了解人的「三個中心」的運作方式,然後讓他們各司其位,和諧地為「我」「工作」,既是過程也是目的。而整合與超越的過程並不是非「虐」不可,更不用把人逼到「崩潰」才有效,「了解」各「中心」的限制與擅長,順勢而為順道而行,即可避免沒必要的「虐」與「崩潰」。
昨晚聖誕夜「易學律動/神聖舞蹈」台北班跳Scale時,在同學們發出唱詩班的柔美和諧的歌聲,同時以團體與個別等順序交替優雅的舞動著,那分寧靜與神聖的氛圍,讓我的脖子和肩膀都起了雞皮疙瘩,實在是太感動了。同學在本期課程的最後分享中,分別提出了對明年課程的期待,瑩安希望每周上課都能繼續練Scale,因為某些特殊肌肉的使用帶來了身心的變化與進展,嘉麟希望再跳Big 7,詩君想再跳Walking six position ,春香要深入Sacred Goose⋯⋯等,而這些舞碼都是一位沒經驗的新人,不用一小時就可學會的簡單而優美的舞蹈。
無獨有偶的者幾位多年經驗的老學員,都想要更深入的去跳出舊舞的質量,而非學習新舞,怎會這樣呢?因為在本期課程中大家都經驗到「神聖」的魅力,這「神聖」不是舞蹈的肢體動作,不是頭腦的理論知識,更不是情感中心的自我感覺良好,而是在身體、頭腦和情感這三個中心各自的傑克(自動)、皇后(被動)及國王(主動)等三種注意力和諧的為「我」工作的結果。
「神聖」是經驗到「我」的存在,而不是神聖舞蹈本身。因為這是與「自己本質」連結,活在當下記得自己時,從內在心靈深處所自然產生的「神聖」感的實質經驗與感受。我們的各個中心都必須帶著極為高度的主動注意力去進行,而且要相互協調一致並且放鬆平衡才行,深入的練習與研究自己與舞蹈的融合,正是達成上述成效的捷徑。這完全無關於新舊,只是練習熟悉的舊舞才能深入動作的細節與觸及自己內在的本質,所以有經驗的老同學會傾向於練舊舞,沒經驗的初學者,則熱衷於學新舞。
的確我們要學的不是「神聖舞蹈」,不是「第四道」,不是成為葛吉夫的信徒,不是成為任何大師的第二。而是透過葛吉夫大師所傳授的「神聖舞蹈」,加上古往今來各種有效的方法,結合《第四道》的理論和傳統的《易經》和《大學》的內涵,來認識自己,看清自己的實相,然後老實的在自己身上下工夫,工作自己,馴化腦心腹的九大注意力為「我」服務,去領悟活在當下「記得自己」的真意。
持續「工作自己」加深、增廣、延長「我在」的質量,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一個身心自由,隨順自在的人。練習舊舞不是機械性的重復,而是帶著更高等的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不是為了動作熟練,隊形整齊劃一,舞姿好看以獲得讚譽,而是為了保持清醒「記得自己」而已。接下來的課程與練習,就是我們從量變到快速質變的開始,期待和亞洲各地各班的學員一起再精進。
2018.12.26 14: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