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易學律動」以及「易學按摩」的工作坊中一定會強調,我的目的不是要教你按摩或是舞蹈,它們都是非常便利與有效的載具,是我可以得心應手的用來傳達心靈成長的有效工具。
為了要尋得內在的喜悅與寧靜,初步先達到頭腦不再胡思亂想、意識清明;內無憂慮恐懼、安靜穩定;外在體態輕鬆、舉止優雅,整個人呈現出身心和諧的生命狀態。而為了要達成這樣的成果,我們有許多慣性和執念必需要先能看見,然後才有可能去調整與改變。透過「易學律動」以及「易學按摩」作為工具,可以讓這個生命素質優化的過程,變成容易依循且快速有效。我喜歡在實踐的操作中去經驗,而不是只在口頭上的談論與建議或分析,因為沒有行動就沒有成果。
在「易學按摩/養生主靈性按摩」的工作坊中學員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我必需用多大的力量?」「在這個部位要停留多長時間?」人們總是希望得到一個可以遵循的標準答案,這無可厚非,幾十年的求學與就業就是靠符合既定的硬式標準才順利完成的。這樣子做,對「事」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對「人」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人」這個變數太多而且難有標準,每個「人」的需求、喜好、個性、背景….都不一樣,因此必需保持當下,提高敏銳度,隨著時空的推移而動態調整,才能做出最恰當的反應。
所以對於這類問題,我的「標準」回答就是「感覺」。為了要有「感覺」我們必需屏除硬式標準,敞開所有的感官,去聆聽與去接收對方所傳遞過來的訊息,特別是要增加雙手的觸感的敏銳度,所以按摩時手掌不可用力(按摩力道來自身法,而非手勁與肌肉的收縮)。最重要的「標準」力道不是我說了算,而是被按摩的人,只要當事者覺得舒服恰當那就是最佳的「標準」。
經常有學員抗議說「沒有標準,那我們要怎麼按?」我必定回應「每個人都不一樣,怎麼會有標準?」何止每個人都不一樣,連同一個人也會初一、十五不一樣啊!連早上和晚間也會不同啊!所以要時時的去「感覺」,要刻刻做出動態調整。這不就是「活在當下」了嗎?
以對方的需求為需求,以對方的標準為標準,我們必需放下「自我」,拋棄我比你懂,我比你專業,我能改善你,我能療癒你的心態,把對方視為尊貴的佛來對待,用我們所習得的手法與技巧應用在他的身上,用他期待的力道與速度操作。在不說話的狀況下,只能依靠著敏銳的感受力去進行。這樣覺知能力就是靠「沒有標準」練出來的,這也是心靈成長所需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
曾經在一位學員的極力邀請下,我們一起去了一家非常高檔的足療館做體驗,該館的按摩師們都非常自豪他們的技術,他們每個人都可以把手勁力度分為十級,他會先在你的腳上試按一下你能承受的級數,然後就用這力度為你按摩,這是多麼專業啊!
他們的確是非常專業,但是他在按摩時只依照他所熟知的「標準」操作,而沒有去「感覺」客戶在按摩過程中,所產生的肌肉鬆緊的細微變化及時的調整力道,也未能依據不同的部位改變力度,必須要個戶喊痛了才會重新調整,因此只能算是會走路與會講話的按摩機,可惜沒有配備AI人工智,缺少了根據當下狀況即時調整的進階功能。
學員聽完我的分享後說:「難怪,整體來說我的身體雖然覺得舒服,但是在心理上並不感到滿足,感覺上似乎缺了些什麼。我想就是少了『易學按摩』中那種,被當成獨特的尊貴個體來對待,被呵護被關愛的感受了。」
把注意力放在夥伴身上,「感覺」他的狀態、「聆聽」他的訊息,「回應」他的需求,這就是關注,這就是「愛」的流動,同時對方也會「感覺」到被精心呵護而內心深深感動,這就是相互「感應」。我常強調說「注意力就是愛」,只有我們尚在襁褓之時還不會說話,媽媽會帶著極高的「注意力」一直放在我們身上,時時刻刻的「感覺」我們的變化,以我們的「標準」為「標準」,用她所能達到的最佳方式來滿足我們的需求。
這是我們對「愛」的第一個體驗,已經多久沒有如此被對待了?這是多麼令人懷念與渴望的需求啊!忘記手法,忘記技巧,忘記理論,忘記標準吧!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感覺」他,以他的需求為「標準」服務他,「愛」就會開始流動。有「愛」才是「易學按摩/養生主靈性按摩」,有「愛」我們才像個人,有「愛」心靈就會開始成長。「愛」不是理論技巧與標準,「愛」是注意力的投注,「愛」是來自內心的「感受」,「愛」是彼此的互相「感應」。
2019.02.20 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