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累積知識與提升意識 (215 ) / 林世儒


好友白雲西博學多聞,我常常讚嘆他的淵博與廣泛,從古文詩詞到現代科技,琴棋書畫至氣功箭術樣樣難不倒他,在心靈成長路上也獨樹一幟,和很多人大不相同,是我長期請教與指點我迷津的老師。我羨慕的說你太厲害了,怎做到的。他笑笑說:「這些都是身外之物,只要花時間閱讀與練習就會了,不久你就會知道,知識再多,理論再好,說得再棒,就算眾人追捧,對於自己的心靈成長而言,幫助有限,甚至有害。」

「我比較關心的是,我的意識狀態是否提升,面對人與事是否有更恰當更圓融的方式去處理。90年代著名新興佛教團體《現代禪》的創辨人李元松曾經感嘆的對弟子說『問我如何修行的人多,問我如何做人的人少,實在是太可惜了』。我非常同意他的關點與感嘆,在傳統的修行或現在心靈成長的領域裡,關切理論、方法、知識、師承的人大有人在,這原本無可厚非,只是太過強調師承,一心追求開悟或往生西方,努力精進卻忽略了工作與生活,徒具道骨外表,開口佛言真理,人情義理一概不知,這就走偏了」。

「真正的道場不在深山,不在寺廟,不在教室,不在工作坊,不在知識的累積。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在每天發生的事情以及和你接觸的人,你所應對的方式和態度,那就是你內在意識素質的具體呈現。只要有心,只要記得,那麼時時刻刻都是在鍛練與檢視自己的修行功夫,我是如何待人接物的?我有帶著注意力在進行嗎?面對不如己意或是別人的責難我能心平氣和的處理嗎?面臨突發事件或緊急狀況,我能從容應對嗎?我顧慮自己的同時,有考量到對方的嗎?這些都與外在知識無關,而和個人內在的質量有關,內在質量與意識的提升才是修行或心靈成長,可惜它無法量化,不能客觀的被評估,只有自知自明與自做證了」。

聽了白雲西的一番語重心長的話,又讓我想起常被引述的《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用這篇文章來檢視自己的功夫,提醒自己的言行,調整自己的態度是最佳的工具,在修行或心靈成長路上我做到了多少?如書中所言的狀態?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於我無益。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愛」和「覺知」就如同昨日所言「觀察」與「臨在」是一體兩面,一方成長,另一面也會跟著成長,這也是我說「注意力就是愛」的原因之一,我不知如何去愛,去鍛練愛,去提升愛,因為愛是一種感覺而不是行為,但是透過具體的行為我們才能感覺到愛,能夠帶給我們愛的感受的行為必然伴隨著極高的「主動注意力」,善意的瞭解(外在考量),包容接納同理等等。我只好從另一面可具體操作的「覺知」練起,先透過「記得喝水、易學正坐,易學律動、易學按摩」等方法提升「主動的注意力」,用歌林多前書來檢視自己「愛」的能力是否有所進展,這應是白雲西所說的修行與心靈成長吧!

2019.03.14 10:38:25


點我查閱:、或更多精采的影片欣賞


(共 68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