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半夜尚靈心轉發了一篇她在簡書的文章給我,「祈禱靜心第25天:我以為『做』才是成長」。我非常認同她觀點,「人們都喜歡『做』,卻不喜歡『感受』,或者說,人們都喜歡不停的『做』,但恰恰是在停止的時刻,在那一刻,有一個更大的能量在工作, 那個能量高於『我』,那不是我們認為的『做』,那裡有『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力量。」
要能夠停下來「不做」,不思量多去感受這非常不容易,即使我每次在課堂上用放鬆、不用力、有覺有知,觀察身體,感受⋯⋯不同方式數次提醒,但證諸學習多年的老學員,大多數都沒這印象,但如果老外用英文說relax,sensation,connect to your being ⋯就懂了,真是怪哉!讓我對「人」這部機器的運作更加好奇。尚靈心能夠經由華語和實際下工夫直接體驗真是難能可貴啊!
她轉發文章給我的目的是要我在「微課」上講「休息」,這可是個非常重要卻很不容易的課題,我們每天大約有八小時躺在那「休息」,佔掉了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時間啥事都沒做,這不是太沒效率了嗎?如何有效的休息?如何有效的快速進入深層的休息狀態,是有方法和技巧可依循的,在「寧靜的藝術工作坊」裡有個快速深層休息的練習,只要躺下十分鐘,起來後感覺比睡八小時還更有精神更滿足。另外「易學按摩」的「起手式」也有相同的效果。
更高層次的「休息」是在行動中,也是「留白」、「臣服」與「無為」的智慧,用聽用看的只能成為頭腦的知識,並誤以為知道且做到。唯有透過隱喻或某些「刻意的做」去體驗到「不做」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那」是什麼,而且經驗到並不保證每次都做到,「瞥見」是很寶貴的經驗,讓我們看到可能性,知道努力後的成果,讓我們有信心並確認方向正確。
海寧格大師說他會找我做按摩個案,是因為他要找到技巧優異的按摩師是容易的,但要找到一個能夠不介入、不干擾自然療癒能量的人卻很少見,而我是他經驗中稀有的一位,所以他到亞洲必把更多的休息時間放在台灣,以能接受我的按摩。
我做了什麼?我有意識的做了許多「不做」的事,比如有一次他按摩前說希望在心輪的區域多工作一些。所以當我把手放到他的心輪之後,我讓頭腦「休息」去,忘掉理論、手法與技巧,還有更重要的是我沒有想要去療癒他,沒有想要達成任何美好成果的意圖。在那片刻裡剩下來的只有單純的接觸,沒有言語、沒有想法、沒有意圖,只有人與人的偶然相遇。
在寧靜當中我們閉上肉眼,敞開所有的感官去經驗當下的每一個片刻,沒有期待只有欣然接受當下所發生的一切,一切如其所是,在某個片刻感覺到這就夠了,然後緩緩收回雙手,帶著敬意雙手合十緩身鞠躬,感謝海寧格大師對我的信任,感謝自己的臨在,感謝存在的慈悲。海寧格大師說這是他這輩子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心和地球一起跳動。
為了能夠「不做」,我們要先學會「停」,不被內在的慣性和外面的境界帶走,要讓我們的頭腦的理智中心,心的「情感中心」和身體的「運動與本能中心」接受「我」的節制,要它幹活就幹活,要它休息就休息,這在「易學律動/神聖舞蹈工作坊」中有很多的說明與討論。而「易學按摩/養生主靈性按摩」中提到的「中孚、小過、謙、履」等卦以及「祈禱靜心」和按摩後向被按摩者深深的鞠躬,都是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鍛練,放下小我,讓ego休息去的準備功夫。臣服和無為是「頭腦」和「小我」的缺席,它們「休息」了,我們才在當下,「記得自己」才能無為而為。
2019.02.10 09: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