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認識自己勁在工作」,我以為寫完自傳就可以結束,殊不知還要為生命故事下標籤,工程浩大時間太短,那時心急花了一堆時間下很多標籤,沒有方向又混亂,後來看到瑜的分享,想起老師提的「在確定寶藏實際的埋藏位置之後,再依據自己的資源,進行最有效率的開挖」,頭腦半知半解,仍不太會用…只會用舊方法,努力挖四處挖,結果太多,分散,完全不知道接下來要如何分析,看不出關聯,花了一個多小時,來到一個什麼也不知道的地方。現在結束回頭看還是不太確定,但變得比較回神倒是真的。
比較能接受現況
習慣三天捕魚七天曬網,害怕不成功常常自我放棄,這次寫作也是,有時沒什麼動力狀態也不好,硬是生出一些東西,但藉由團體的力量,幾次下來後,變成我狀態好也寫,狀態不好也寫,有靈感時寫,沒靈感時也寫,慢慢地比較沒那麼要求自己,就是呈現目前我能做的。焦點變放在「去做」,不論我的狀態如何,去做,即使感到很槽、不想再努力,團體、老師的陪伴,再加上自己半逼迫著自己,慢慢比較能接受「自己有時就是達不到」。
過去常因「內在感到不安」而批評自己,像是遇到他人情緒不穩或是一些聲響時,會質疑自已,為何別人可以沒事-不受影響,為何我就無法坦然面對,只會逃避或是對他人生氣。但當我回顧過去,才知道襁褓時的自己就已經很會看人臉色、很愛哭。對於剛出生的小小孩,不安、敏感、愛哭,這沒有什麼好去苛責的,實在沒有必要鞭打自己,這不過是個特質,特質就是特質,不需責怪只需看護。
我一直知道自己負面大於正面,也因為這樣被家人、朋友說,紀事中當然呈現這個結果,不過有點意外是,正面情感有117篇,負面情感有121篇,差距小,且仔細看,正、負情感往往相互交加,才發現之前自已想像過於誇張,以為生命的所有篇幅都是負面情感。外界聲音加深了我對於自己的偏見,而這些因受創經驗而形成的觀點,藉著「格物」與他人的提醒,使我的觀點多了一些彈性。例如這次寫作,每日會有注意力的小任務,有幾次我沒有注意,因沒做到而覺得不好意思,世儒也只是提點這個狀況,喚醒自覺。
回魂
寫作過程,我回到過去拾起記憶裡的生活碎片,將掉落在糢糊時空的自己撿回來,看著這些片段,我知道這些故事都是我,但又如何呢?我仍飄散不知所以。直到最後「格物「階段,標籤使焦點改變,舊自傳會因為成積好、名次好…父母、師長、朋友、社會主流認為好的,而覺得自己有價值,新自傳則是在「安心」地「感覺到自己」時覺得有生命力,像是玩耍、畫畫、新鮮的空氣…其實都是些簡單的事,對他人、社會也許沒什麼價值,但卻對我很重要。這個「滋養靈魂的事」猶如太乙真人對哪吒吹的那口氣一樣,貫穿了生命個體。之前寫的故事就像在準備蓮花與蓮藕,哪吒有師父,我有老師的提點,這麼一招忽然收攝回身,很像收驚,把懸浮在異空間的我,點了回來。
一開始自傳的結語是對於現狀無力的陳述,後來的自傳結語變成感謝。這樣的改變我沒有驚訝,而是有一些淚。對生命有一點點地打開,好像有了新出路。現在覺得時間珍貴、精力珍貴,不想浪費,還有好多事要做(像是一個人放空,哈哈),最後謝謝同學們的分享,謝謝世儒、Misherr的引導,覺得自己在這裡面好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