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0050) / 抉擇:誰想解決問題誰先聽 / 林世儒

這是一場為期十六周的「靜心」與「內在之旅」,建議每天只聽一篇,以得淺移默化之效。
只要給自己十分鐘時間,閉目靜坐聆聽,即可轉化個人氣質,提升生命素質,改善生活品質。
如能搭配在練習「易學正坐」時播放,並於日常生活中保持「記得喝水」,成效會更為顯著。


抉擇:誰想解決問題誰先聽

人生不可能沒有衝突,甚至可以這麼說,人生就是由一連串大大小小的衝突所組成,我們每天都避免不了,時時心裡頭都在為著 「是或者否」在鬥爭;該往右還是往左;要忍氣吞聲或是據理力爭……..。

大多數的時候,沒有人事先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選擇,怎樣做保證可以帶來最好的結果,而我們卻被逼迫的去做選擇,去做決定,即使完全不做任何決定,那也是一種決定。每當我們與人在觀念上或是利益上起了衝突之後,就很容易開始口不擇言,猛把各種狠毒的話語放在嘴裡,非把對方鬥臭鬥垮,非要狠狠地出口惡氣不可。就算他是我們的親密愛人,在那片刻早已全然化身為惡魔,死有餘辜。

只是這樣子做有用嗎?對於原本想完成的事情有幫助嗎?我能夠「不受影響」嗎?(「不受影響」也是「易學律動/神聖舞蹈」要鍛鍊的一種內在質量。)

有一年在「P.E.T.父母效能訓練」的講師大會上,來自各地的講師們難得齊聚一堂,正在與總代理討論權利金的收取與分配,事關利益大家特別投入。我和美國來的「講師訓練師」一起坐在會議室的最後面,旁觀整個會議的過程,沒有加入討論。

大約經過十分鐘後,發言越來越激烈,開始有人臉紅脖子粗,講話聲音越來越大,甚至用力嘶吼了,以至於原本大家在課堂上教學員的「積極聆聽」和「我訊息」,早就遺忘的無影無蹤了。

這時聽不懂中文的美國老師轉頭跟我說:「我出去抽根菸,保證等我回來時,情況還是會僵在這裡,不會有任何新的進展」。果然十多分鐘後,他一進到會議室就問我說:「是不是如我所說,雙方都還是僵在原地,溝通沒有進展」。我說:「一切都如你所預料的那樣」。

我請教他,這樣的僵局要如何打破,要怎樣做才能達成雙方滿意的結果?他回答說:「誰想解決問題,誰就要先聽。只可惜大家都想要說,沒有人願意先停下來聽,所以再多的溝通也沒有用,他們已經為我們證明了這件事,不是嗎?」「從『積極聆聽』開始,然後『我訊息』,最後用『第三法』達成共識。雖然大家都學過了,但是沒有人願意先聽,這樣最後的結果還是白搭。」

我們總是擔心沒有人聽我們說,特別是在衝突時,我們更會急於表達,用更大的音量、更強的氣勢讓對方屈服,逼迫對方聽我們說,但他真的聽進去了嗎?他有聽見我們真正的心聲嗎?

我們能不能停下來想說的衝動,讓自己先靜下心來向內凝聚。然後帶著注意力先去仔細聆聽對方的觀點,不急著去表達自己的看法。等到對方全部說完之後,接下來換我們發言時,這才態度溫和、神態從容堅定的去表達自己的心聲。

這非常不容易做到,但只要持續的走在「內在之旅」上,這樣的質量必會慢慢形成,那更偉大的力量肯定會成就所有的人。保持心懷感謝,經常用心去看到別人行為背後的善意,這樣我們將會在衝突發生時,更容易去克制住自己的衝動,優先讓對方表達,而我們選擇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積極聆聽」。


衝突(Gengen mich)/海寧格

如果內在的景象呈現出與我們衝突的事物,有時會為我們帶來困擾,譬如某個人或某個團體、某個情境、某個事件、某個命運的打擊。這些景象也伴隨著我們的內在之旅,它常打斷這趟旅程,誘使我們停下來並且想從外在做些什麽,好攔住這些看似與我們衝突的事物,阻止它們发生。

這樣做有用嗎?那些看來與我們衝突的事物會因此而減弱嗎?還是會反過來更激烈地對抗我們?

如果我們認為有某個人或某件事與我們衝突,那我們也很容易會跨過這個意念產生一個幻想,那就是:神也在對抗我們,或者命運在對抗我們。命運,那主宰一切作為的偉大力量,不顧及我們的意願或恐懼。

要是某些事物看起來與我們衝突的時候,該如何是好?我們去同意它,而它終究會為我們證明些什麽,為自己、為我們所屬的團體,也為我們所要成就的目標。

而我們不知道在這樣的停頓之後,我們的路會通往哪里?我們也不知道如果照著之前我們的想象,這條路會通往哪裡?

但是經過了這樣的停頓,我們會更加小心。最重要的是,我們拋開了自以為被命運的力量遺棄的想法。不管是對誰,其實命運的力量總是在成就所有的人,無論人們心裡對於這樣的成就是敞開還是封閉,是同意還是抗拒。

內在的旅途上,當我們被衝突的意象限制住時要怎麽辦?我們穿越這個意象,直到我們靜靜地處在某個終極的面前,想見它,並且體驗它在一切萬物之中關注我們。

這股力量的作用超乎我們想象地浩瀚,所以說我們不必擔心沒有時間。即使是事態緊迫、勢在必行的時候,我們會以為如果在這股力量前稍作停留,就會錯失什麽,其實恰恰相反。凝聚下來的時間中有真正的精華,而匆匆忙忙才會失去想要的東西。

所以當看似衝突來臨時,我們在內在的旅途上到底要怎麽辦?從容不迫,仿佛我們擁有上天的時間、無盡的時間。在那之中一切都水到渠成——恰到好處。

是什麽讓我們安住在這個時間呢?——是感謝。


轉貼上海方圓在<簡書>上對本文的回應  2020/05/15

這個關於聆聽的故事,曾經多次以不同的方式聽老師講述,每一次的感覺都很不相同。這是第二次閱讀它的文字版。今天的閱讀有一種「吸收印象」的收獲,就像深呼吸一樣,不曉得跟剛做完早晨的靜心功課是否有關。

對文末那段老師細述如何在交流過程中聆聽的方法與訣竅,自己似乎能夠在眼睛掃描文字的同時,放松身體,頭腦不帶分析的念頭,那些語義如同清風拂面一般掠過我,一種更為深刻的印象與畫面開始在心中慢慢被吸收進來:仿佛在課堂上跟隨老師做祈禱靜心,首先是心安靜地開始沈澱、凝聚。然後帶著十分專注的注意力去連接交談對象的心,通過他的語言與外在表現。

此時能觀察到自己胸腔到喉嚨有一種話語爭先恐後往外冒的衝動。我用接納去hold住它們,像是內在擴展出一個更大的空間去承載,而非強制壓抑。在如廟堂般空曠深遠的內在空間中,對方的情感和意圖得以進入我的心,被清晰地捕捉到,去懂得。

我開始能夠對面前的人感同身受,甚至能夠透過對方的眼睛,看到他看到的我,他理解中的我,以及他希望中的我。當對方的語音停止,有一個寂靜在我們之間升起,這仿佛是留給我一個把自己準備好的空間。

於是,輪到我開始表述時,我可以比較清楚地選用對方容易接受的語氣與表情,甚至動作,讓對方感覺輕鬆舒適。我始終記得我要達成的目標,因此我的表達盡可能的明確而堅定。同時記得在過程中保持觀察,盡量讓對方感覺愉悅,於是我保持隨時觀察我們雙方的狀態,並在對方想要再次发言時停下來,開始新一輪的聆聽。

這樣的交流方式,不再是劍拔弩張的你死我活,而漸漸變成一場雙人舞。我讓我的注意力停駐在其中,根據對方的狀態維持恰當的進退,並不時綻放笑容,表現出對對方的肯定與重視。我有意識地引導談話朝著我期望的目標前進,即使最終不能達成,我也始終心存感激。——這樣的畫面與印象實在太迷人了,我感覺自己的五臟六腑都得到了滋養。

這讓我聯想起葛吉夫所講的「外在顧慮」與「內在考量」。要成長自己,就是要增加有效的外在顧慮,而減少內在考量。在近幾年的成長過程中,我與老公的交流已經不自覺地帶上了這部分。因為親近,所以我有更多的機會來鍛煉自己的「外在顧慮」,尤其是在有衝突发生的當下,能更多地站在他的角度去考慮,去聆聽並感受他的意圖,同時保持對自己的觀察與看見。

帶著自我練習的意願,接受「有意識的受苦」,而非僅僅委曲求全,這令我們的交流變得越來越順暢。即使偶爾有一些意見上的不一致,也能在沒有情緒沖突的情況下,透過多次的交流,最終達成一致。比起剛結婚那會兒,現在我們在一起時相互的微笑增多了,相互尊重、輕鬆調侃成為共處的模式,這給予我很大的安全感與信心。

下一步,我將試著與父母進行這樣的溝通練習,盡管多年的養育方式會在我心里留下害怕、抵觸、不愉快的身體記憶,但我有耐心給自己機會慢慢嘗試。因為「面對權威」是我必須要完成的自我功課啊。

感恩老師再次的指引!內容


(共 27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