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活與工作的法寶 / 方圓 (上海)


2017年7月,上海,「易學律動/神聖舞蹈」七日營。對於《第一必修 First Obligatory》這支舞,我並不陌生。盡管有節奏驟快的第三小節,要踏準節拍並且動作到位,也不算太難。而當頭腦空閒下來,我卻仿佛初學者一般,對這支舞產生了極大的疑問:為什麽林老師的示範,和我自己身體的感覺截然不同?為什麽老師總是能那麽氣定神閒、從容不迫,動作輕盈卻充滿力量,「綿裡蘊剛」的質感從何而來?

老師仿佛看出我的疑惑,他講解:「手部動作的要點是『推』和『拉』,腿腳動作的要點是『彈』。」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短短的三個字,像三道淩厲的閃電,從我的百會穴劈下,強大的能量瞬間貫通我的四肢百骸,無數記憶的碎片哧哧地激起明亮的火花——這不就是老師一直強調的,「用最小的力量去完成」嗎?

於是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我開始特別留意觀察兩位老師的一舉一動。果然,無論課上課下,坐臥言行,林老師和高老師都無時無刻不在身體力行著三個字:「不用力」。特別是當同學們埋頭奮戰在歡快的《第六必修 Sixth Obligatory》中,個個跳得氣喘籲籲、汗流浹背的時候,我留意到教室後排,高老師的腳步卻始終那麽的輕盈!我會心一笑:原來是這樣。

由此開始,我細心揣摩和體會老師動作中那種「不用力」,並在自己身上反覆試驗。時時感受自己肌肉關節有沒有多餘的動作,不斷調整改善。

七天課程結束,我居然體力充沛,精神還非常好。這對於一直在疲憊焦慮狀態中度日如年的我而言,實在是個巨大的驚喜。要知道,「累得像條狗」這句話在我身上絕對不是誇張,是真實的常態。

難掩興奮之情,我嘗試著將這種「不用力」的觀察和鍛煉,繼續帶入日常的生活之中。慢慢地,在我面前似乎開啟了一道通往「輕鬆生活」的大門,我甚至開始逐漸品嘗到了,來自生命本源的那種輕鬆、滿足的滋味。在日常生活「不用力」的練習中,我發現了幾個非常好用的法寶,在此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法寶,自我觀察——把自己當做一個寶藏去探索。

在生活中,我盡可能在一切時刻,啟動對自己的觀察。沒有預期,不帶揀選。我試著用類似「葛吉夫眼神」的方法,不用力地散開焦距,擴大觀察的視野,去看到自己本來的樣子:我的身體是怎樣的?我的頭腦念頭是怎樣的?我的情緒是怎樣的?我的固有模式是怎樣的?

因為不用力,所以不求究竟,不求全面。觀察到多一點就給自己讚賞。在觀察的過程中,我會試著將理智、情感、身體三個中心看作一個整體,同時進行觀察,以期獲得一個較為整體的印象。就像看3D電影一樣,更生動具體的形象,會進一步刺激注意力,讓它保持新鮮感,就能停留在自我觀察中更久一些。

第二個法寶,是林老師時常掛在嘴邊的「儉」(有檢、緘、簡…多重意義)。

基於自我觀察獲得的關於「我」的3D印象,分辨其中哪些是多餘的,把它們「儉」掉,只留必需和必要的。就像林老師在課上反覆強調的:去掉多餘的身體動作,去掉多餘的頭腦念頭,去掉多餘的情感情緒,去掉多餘的固有模式。

當多餘的東西被「儉」掉,身體能量得到大大的節省,自然而然就更加做得到「不用力」。在我的體驗中,負面情緒和消極念頭,是消耗身體能量的「大戶」,很多時候甚至超過身體肌肉緊張帶來的消耗。我們在盛怒或者極度低落之後,往往會發現渾身軟綿綿,手指都擡不起來,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我發現自己在看東西的時候,總是眼球向前集中,眉心皺出川字,心裡有個「必須看得最清晰」的念頭,情緒無意識的緊張。於是在每次看東西之前,我記得先放掉預期的念頭;請情緒暫時待在一旁。去掉眉頭緊皺的動作,鬆掉視線焦距。一段時間下來,我眉頭的皺紋居然變淡了,看東西也變成一種輕鬆而愉悅的享受。

第三個法寶,也是林老師給的,「慈」。慈悲地接納自己真實的樣子,允許自己當下做不到。給自己更多時間和更大的空間去嘗試與穿越。

比如,我發現自己在面臨一個全新事物時,會首先浮起一個念頭:「該怎麽辦啊?我恐怕做不好吧?」於是,焦慮、恐懼、不自信等情緒隨之而至,身體能量快速消耗,肌肉關節緊張且缺乏動力。

於是,我試著跟內在那個「擔心做不好」的念頭對話,慈悲地接納它背後那個害怕做不到受責罰的小姑娘的恐懼。那些念頭和情緒就慢慢不再擋在我面前,而是退到我身後。隨著情緒和念頭的移動,我的視野變得清晰,頭腦也更加清明。我慈愛地鼓勵我的身體:去做就好,允許你犯錯,允許你做不到。然後身體開始復甦,恢覆自由的呼吸,輕盈地開始動作。這樣的狀態之下,我發現自己幾乎可以不費力地接受新任務,以更加輕鬆的心情享受其中。結果卻往往比我預期的更好。

第四個法寶,還是林老師重新定義的,「學習」。「學」:分辨不同;「習」:持續反覆;「學習」:在持續反覆的練習當中,分辨不同,然後去蕪存菁,類似於最近火紅的學習新觀點「刻意練習」。

骨子裡的我,是個「懶惰癌晚期患者」,工作、學習、家務、育兒等等繁重的生活,令我在時間、精力上都無法堅持天天練習神聖舞蹈。怎麽辦呢?

既然「每日一舞」做不到,「每日家務」總是有的吧。我發現,在日常家務中,其實蘊藏著大量重覆的動作。從林老師當年「洗杯子」的故事中受到啟發,我開始在每天的家務中繼續著「不用力」的練習。

比如,拖地是個繁重的活兒。當我開始嘗試以3D視角,重新觀察拖地時候自己的狀態,我發現了很多可以「不用力」的改進之處:「家務太煩太累啦」「什麽時候是個頭啊」這些念頭,丟掉;不耐煩、厭惡、痛苦、糾結這些情緒,放一邊;身體上,兩側肩膀聳著,放下;大腿緊張,放掉;腰椎扭曲,擺正;手腕緊張,鬆掉;頸椎前傾,調回。

允許自己不必打掃得很完美,不必所有家務都自己一力承擔。接受自己也是有弱項的……我一次次地在觀察中去做這些「不用力」的嘗試,並且細心分辨每一次嘗試所帶來的不同,感受怎樣能更加省力,然後再次嘗試。

當我可以比過去更加輕鬆地拖地時,頭腦有了空閒,開始新的創造:借助身體的重力推動拖把,特別在對付附著力特別強的污漬時,能最大程度減輕手臂肌肉的負擔;有節奏地切換左右手輪流工作,讓一側的手臂恢覆疲勞,可以省一半的力氣;借助一些小工具,能大幅提高拖地的效率,能早點休息……

在分辨不同、持續反覆練習、不斷改進去蕪存菁的過程中,我慢慢感到,原本沈重如山的家務活,不僅變得輕鬆省力,而且開始有趣起來了:使用每一件用具都像在跳雙人舞。在無聲的旋律中,我充分了解我的舞伴,同時也更了解我自己,從而以最輕盈的舞步共舞。

第五個法寶,是我在這次「易學律動/神聖舞蹈」7日營裡意外獲得的。

那是學習《Scale》音階之舞時,老師要求我們體會口型放大、嘴角上揚的發聲姿勢。經過反覆練習之後,我發現的確可以通過調動面部細微的肌肉,做出各種程度的嘴角上揚,但著實感覺辛苦,一會兒腮幫子就酸的不行。

要說還得是林老師道行高。他輕輕鬆鬆一句話,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試試看,讓你的情感中心先愉悅起來。」我依言而行,調動頭腦聯想美好的場景,心裡隨即掠過一陣喜悅的微風。然後眉頭變得舒適,臉部肌肉居然自動上行,帶動嘴角上揚。不用照鏡子,我都能感覺此刻的微笑格外放鬆和自然。所謂「發自內心的微笑」,應該就是這種吧。

情感中心的力量怎麽會這麽神奇?我心念一動,再次試驗。用同樣的方法,以「鵝毛輕柔飄浮」的感受,來練習《Om Circle 時間之舞》裡面手臂劃圈的動作,一種在無量時空中、渺小個體無限臣服和謙卑的情感隨之出現,原本酸痛沈重的肩膀突然像卸下重擔一般輕鬆起來,沿著弧形軌跡繼續輪轉。

原來,這才是「不用力」的終極奧秘——三個中心協同工作!

進而我觀察發現,在日常生活中,由於自己的「注意力」不夠,最好的時候只能有一、兩個中心在工作,大多數時間注意力還被慣性徹底帶走。在導致自己總是無意識地浪費大量身體能量,讓生活陷入無名的疲憊和痛苦中。

所以,我開始逐步嘗試,在面對任務的時候,喚醒沈睡的「三個中心」的「國王」協同作戰,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夠輕鬆達到「不用力」的目標。

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困擾:因為力氣太小,做飯需要切割帶骨頭的肉類的時候,盡管使出全身力氣揮動剁刀,卻仍無法成功。最後還要求助他人。經過細致的自我觀察,我發現自己內心其實藏著一個深度的恐懼和信念:小時候被大人警告,玩刀很危險,會受傷,會流血,會特別痛。因此本能地特別害怕那個刀刃接觸骨肉的感覺,潛意識裡會假想成刀砍在自己身上。

每次一拿刀,全身都開始緊繃。當刀接觸到肉的表面時,心裡那個恐懼達到極致,禁不住會眨一下眼睛,肩膀緊縮,但手上的力量不自覺地已經泄掉大半——可想而知,這樣的我,怎麽可能成功?

在觀察到自己真實的狀況以後,我開始嘗試怎樣能更「不用力」地剁肉:用呼吸放鬆身體的緊繃;「儉」掉慣性的眨眼;放掉「用刀會受傷」這一舊有念頭,提醒自己現在已經成年,足以保證自己的安全;正視並且接納自己的恐懼,允許這樣的情緒跟自己待在一起;感受到這種恐懼情緒背後強大的能量,繼而將其轉化為「一定會成功」的勇氣和堅定。

在感受到由恐懼生出的勇氣與堅定之後,我凝神靜氣,放鬆肩膀和手腕,肘關節引導前臂,用比平時小一半的力量,擡起菜刀。借助重力和慣性,刀迅速且準確地落下。此時,整個感官世界異常清晰:透過薄薄的刀刃,我清楚地感受到分離肉與骨的不同摩擦阻力,以及切斷所有經過的組織纖維,到達菜板表面的最終靜止。

太不可思議了!我只用了不到一半的力量,居然實現了一直無法達成的任務。後來,我信心大增,在成功的經驗上繼續試驗,如何調動「三個中心」同時工作,如何用更小的力量剁碎帶骨的肉,反覆練習後已經頗有心得。現在的我,依然是小小的個子,小小的力氣,卻基本能夠「不用力」地在廚房中遊刃有餘,「解眾多骨肉,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這對我來說,著實算是一個大大的進步了。

由此,憶起幼時讀的盧綸《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如果當時李廣將軍的確是三個中心協同行動的話,以他的天生神力,射箭入大石也是有可能的吧!

經過這段日子以來,在日常生活中關於「不用力」的練習與嘗試,我的生活質量相比過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明顯的是,越來越多的時間能保持在身體輕盈、頭腦清晰、精力充沛、心情愉快,「不用力」的狀態。做事的執行力增強了,陪孩子的時間充裕了,還有餘力發展一些個人興趣愛好。這就更加印證了我心中,關於「神聖舞蹈是輕鬆生活的大百科全書」這一領悟和體會。

但必須說明的是,我理解林老師所說的「不用力」,並非指完全不用力,而是「不用多餘的力量」。這是建立在對所處的狀況、所做的事情、所面對的人有充分的觀察和感覺之後,使用最恰當的力量,去達成目標。

以這樣的視角,回頭再看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可能他同樣也是一位懂得「輕盈地跳舞,輕鬆的生活」的「神聖舞蹈」大師呢!「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上海 方圜
2017.8


點我查閱:、或更多精采的影片欣賞

(共 57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