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就好,無需鬥爭(0122) / 林世儒

自從5月9日開始為了鍛鍊自己,於是每天進行「是與否的掙扎」練習,並每天發表練習時的「觀察」經驗與心得,沒想到引發熱烈回響,來自十多個不同城市的網友們,自發的加入練習,同時部分朋友也每天發表練習的觀察與心得於微信群裡。彼此相互支持與砥礪,兩個多月下來獲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昨天煙台的冬青發表了一篇「是與否的掙扎之買還是不買?」對於內心活動的觀察十分仔細,觀點非常深入與具啟發性,絕對值得推薦閱讀與學習。

剛開始我把「Struggle of YES and NO」翻譯成「是與否的鬥爭」(有些第四道相關的書也是這樣翻譯的),但三四天後我開始覺得不妥,便請改為「是與否的掙扎」,然後一直沿用下來至今,我建議在群裡分享時請用「是與否的掙扎」練習。「Struggle」翻譯成「鬥爭」或「掙扎」在意義上有甚麼不同呢?

「鬥爭」的感覺很強烈,一副非分得出你死活不可,根據人的四種機能來看,它會引發頭腦機能的活躍運作,而理智中心最關注是非對錯,它絕對的二分與對立,當然對於要透過人為刻意的「摩擦」來鍛鍊「意志力」,並取得「結晶」而擁有不變的「中心」與「力量」而言,是個很有效且貼切的詞語。

但是如果我們要穿越二分性,來到更高層次的完整觀點來看待事物,我就會選用「掙扎」這個翻譯。它不是非黑即白、有我無它,而是一種同時看到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觀點、不同的利益之衝突,無關是非好壞對錯,只是一時間難以抉擇而已。它更接近情感中心,也更貼進實際的生活情況。我們經常難以做出決定或行動,不是因為不知是否與對錯,而是各有利弊,魚與熊掌難以得兼啊!

我經常望著「太極圖」思索,每次總是會提醒自己要特別關注到黑白雙魚之間所形成的反S線,不要陷入黑與白的二分法之中,只看到或只重視、只要其中的一半,而詆毀批判或根除另一半。「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世界與所有的生命就是在陰陽兩極互盪相磨中,展現無限活力而生生不息的。因為這條「反S線」的存在而得以陰陽共存,讓生命因超越二分法而完整。

分出是非對錯並堅持到底是一種層面,相對地容易了解與操作,對於俗世的種種事務與運作來說,是極為有效與容易依循和掌握的。但如果我們的成長是希望穿越二分性,用更高的眼界的看待生活所發生的種種,那麼看到是非黑白對錯,並接受與認同它們的同時存在,它們是這個世界與我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經常會帶給我糾結與痛苦的掙扎,但我仍然願意與它們同在,並尋求找出最佳的面對方式,這就是心靈成長,也是身心成熟的標誌。

乾隆皇帝特別御筆親題並懸掛在北京故宮中和殿裡的「允執厥中」匾,是從堯傳給舜,舜傳給禹,幾千年來歷代帝王相承的治國心要,也就是用超越二分法的眼界,看到各方不同的需求恰到好處的處理政務。黑白雙魚之間的「反S線」就是中,合二為一而成完整的圓,圓滿。這份超越二分法的觀點來自「瞭解」。

而「瞭解」則來自毫不逃避的面對「是與否的掙扎」,帶著主動「有意識的受苦」意願,深入的去進行「自我觀察」。就如冬青文中所說:「原來不論『是』或者『否』,都不存在絕對的好與壞。我就一邊看著『是』,一邊看著『否』,內心不斷的摩擦、摩擦、摩擦……漸漸的,心中的波瀾靜下來,買或者不買,內在都是均衡的,不偏不倚。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平舉著雙臂的樣子,原來這就是『是與否的掙扎』練習中的核心:既不認同『是』,也不認同『否』」⋯⋯「當自我觀察繼續深入,看到了更多的景象,這個過程吸引了我。我看見自己離開了慣性,既不會不計後果的去買,也不會帶著怨氣而罷手。之後心裡想起那件衣服很親切,無論它在哪裡」。

我不禁要為她喝采,深刻地看到自己掙扎的過程,最後離開了慣性,放下了「是與否」的二分對立,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的寧靜。這就是「中道」,這就是「反S線」的實際體驗,我十分感謝她的分享,讓我看到「是與否的掙扎」與「自我觀察」的威力與效用,讓我知道這條路與這些方法是正確與有效的,讓我更有信心地去練習與推廣。未來的日子裡我相信掙扎依舊,但我們已不用再鬥爭,只是帶著「瞭解」,穿越二分,得到最終的自由與寧靜。


(共 127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