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和素質 / 鄔斯賓斯基

本文摘自《探索奇蹟》第四章

  「人類的發展沿著兩條線進行,也就是知識線和素質線。在正確的進化中這兩條線會平行發展,而且互相幫助。但是如果知識線的發展遠超過素質線,或是素質線的發展遠超過知識線,人的發展就會出錯,早晚會碰到瓶頸。 」

  「人們瞭解『知識』是什麽意思,他們也瞭解知識可以有不同的層次,有高下之別,也就是有不同的品質。『素質』對它們而言則只是『存在』,是『不存在』的相反。他們不瞭解素質和存在可能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和範疇。就以礦物和植物為例,它們的素質是不一樣的。植物和動物的素質,以及動物和人的素質也不一樣。但是兩個人之間的素質差異可能比礦物和動物之間的差異還要大,但是人就是不瞭解這一點。他們也不瞭解知識是依素質而定的。他們不但不瞭解,甚至不想去瞭解。尤其是西方文化常會認為一個人可以擁有極高深的知識,譬如一個優秀的科學家,擅長研究發明,但同時他也可能是,而且有權是個猥瑣、自私、吹毛求疵、卑鄙、善妒、虛榮、幼稚、以及心不在焉的人。人們似乎認為一個教授一定走到哪里就把傘掉在哪里。 」

  「然而這就是他的素質。人們總認為自己的知識並不依賴素質而定。西方人非常看重一個人的知識程度,而不重視他的素質程度,他們並不會為了素質的低下而感到慚愧,他們甚至不知道素質是什麽意思。 」

  「假如知識的發展超過素質,就變成抽象的理論,不能應用於生活,甚至還會有害,因為它不能為生活服務,或是幫助人們應付難題,反而使生活變得更複雜,帶來新的困難、麻煩、和不幸。 」

  「這是由於未隨素質一起發展的知識並不足以應付,或充分適合人們的需要。這樣的知識總是只知道某一件事,卻完全不知道另一件事;只知道細節而不知道整體;只知道形式而不知道本質。 」

  「像這樣知識壓倒本質的情形可以在現今的文化中觀察得到。人們早已忘記素質的價值及重要性,也忘記知識程度是由素質程度決定的。事實上,在某一程度的素質下,知識的發展也有一定的限度。在某一給定的素質限制下,知識不可能改變品質,只能累積同一性質的資訊,因為知識性質的改變有賴於素質性質的改變。 」

  「人的素質有許多不同的層面。現代人素質最顯著的特性就是內在缺乏統一性;更進一步說,許多他自以為擁有的特性,如清晰的意識、自由的意志、永恆不變的自我、以及做的能力,其實都付之闕如。我這麽說你也許會驚訝,但是現代人素質的主要特性就是昏睡,而這解釋了他為什麽缺乏其他種種特性。 」

  「現代人活在睡夢中:生於昏睡,也死於昏睡。關於昏睡的定義及他在生活中的角色,我們以後再談,現在我們只需要想一想:一個昏睡的人可以擁有怎樣的知識?如果你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記得昏睡是我們素質的主要特性,就會恍然大悟:假如一個人真的想要擁有知識,他必須先思考要如何清醒,也就是如何改變他的素質。 」

  「人的素質有許多不同的外在表現:主動或被動;誠實或說謊;自製或放蕩;易怒、自私、隨時準備自我犧牲、驕傲、虛榮、欺詐、勤奮、懶惰、有道德或墮落;這一切以及其他種種的表現構成了一個人的素質。 」

  「但是這全都是機械性的。如果人說謊那是因為他無法不說謊,如果他說實話,那也是他無法不說實話,同理類推。每件事都是自行發生的,一個人無論內外都什麽也不能做。 」

  「當然這也有它的限度。一般說來,現代人的素質品質很糟,但也有可能更糟到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這點必須要牢記。如果自己的素質還能改變,就算是非常幸運了。大多數人的機器都已經破敗不堪,無藥可救。如果你想到這一點,就會瞭解為什麽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吸收真正的知識,因為大部分人的素質都阻礙了這個可能性。 」

  「一般說來,知識與素質的平衡發展,遠比各自的發展重要的多。單方面的發展一點都不好,但是這種發展似乎特別吸引人。 」

  「如果知識的發展勝過素質,一個人能知卻沒有能力做,這是無用的知識。反過來說,如果素質勝過知識,一個人有力量做,卻不知道要做什麽,這樣的素質漫無目標,所做的努力也只是白費。 」

  「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例證顯示當知識的發展超過素質,或是素質的發展超過知識,都會導致一個文明全盤瓦解。」

  「如果只是知識或素質單方面的發展,會產生什麽結果?」一個人提出疑問。

  「只是知識單方面的發展,會產生虛弱的瑜珈修行者,也就是一個人博學多聞,卻一點也不會做,他並不瞭解(葛吉夫強調這個字)他所知道的;他沒有鑒識力,不同類型的知識在他看來並沒有分別。只有素質單方面的發展會產生愚蠢的聖人,也就是一個人有能力做,卻不知道要做什麽;如果他真的做了什麽事,也只是依著主觀的情感去做,極可能走上岐路或犯下大錯,做出與願相違的事來。不管是虛弱的瑜珈修行者或是愚蠢的聖人,都會走到瓶頸,不能再往前發展。 」

  「為了瞭解知識和素質的性質,以及彼此的關連,我們必須瞭解知識、素質與『瞭解』的關連。知識是一回事,瞭解則是另一回事。人們常常溷淆這兩個觀念,而無法清楚掌握它們之間的差異。 」

  「知識本身並不會產生瞭解,瞭解也不因知識的增加而增加,它是依知識與素質的關連而定,也就是兩者的結合。知識與素質不能相差太多,要不然瞭解就不會產生。同時,知識與素質的關連,並不因知識單方面的發展而改變。改變只有在素質與知識同時成長時才有可能。換句話說,瞭解只因素質有所成長才成長。 」

  「一般人並不會分辨瞭解和知識的不同。他們總認為更多的瞭解是由更多的知識而定,所以他們拼命累積知識–或他們所謂的知識–但卻不知道如何累積瞭解,也懶得去管。 」

  「但是一個人如果習於自我觀察,就能確知在他生命中的不同時期,對於同一個觀念或同一個想法,常常有著全然不同的瞭解。他常會很訝異以前怎麽可能如此誤解,而直到如今才算『大徹大悟』。在這同時,他也明白自己對於同一主題的知識並沒有增加,那到底是什麽改變了呢?是他的素質。一旦素質改變,瞭解也就跟著改變了。 」

  「當我們瞭解知識只是一個中心的運作,而瞭解卻是三個中心同時運作,就能明白知識與瞭解的差別。理智中心可能知道某事物,但只有當一個人感受並察覺與這事物相關的一切,瞭解才會出現。 」

  「先前我們曾經提過機械性。如果一個人只是頭腦知道而已,他並不瞭解什麽是機械性。他必須用整個人的素質去感受它,才能真正瞭解。 」

  「只有在實際行動中,人們才能明白知識與瞭解的差別,明白知道和知道如何去做是兩回事,後者不是只靠知識就可以達成。然而在實際行動之外,他們對『瞭解』就一無所知了。 」

  「通常,當人明白他不瞭解一件事物時,就盡可能給它冠上一個名稱。但是『冠名稱』並不等於『瞭解』。不幸的是,人們通常滿意於名稱。當一個人知道很多名稱,也就是很多字時,就被尊為博學多聞,當然這並不包括實際行動,因為在其中他的無知很快就會暴露出來。 」

  「生活中知識線與素質線的分歧,是與人們的缺乏瞭解互為因果。造成這分歧的原因,出在人們使用的語言,因為這套語言充滿了錯誤的概念、分類及聯想。由於一般思考的特性就是含糊不精確,每個字眼都有成千上百的意義,依照說話者所能掌握的素材,以及說話當刻的各種聯想而定。人們並沒有察覺他們的語言主觀到什麽程度,也就是使用同一個字眼時,所說的卻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他們絲毫沒有察覺,每個人都在說自己的語言,對別人的話只有模糊的瞭解,甚至完全不瞭解。但是人們確信他們說的是同一種語言,而且可以彼此瞭解。事實上這種信念根本站不住腳。他們所說的語言只適用於實際生活的需要,他們在這個層面可以互相溝通。但只要一觸及稍微複雜的領域,他們就立刻迷失不知所雲,也不再瞭解彼此,雖然沒有人意識到這種情況。人們想像他們能瞭解彼此,或是只要他們願意,就能瞭解彼此;他們想像自己跟別人都能瞭解書中作者的意思,這是生活中的幻覺之一。事實上,沒有人瞭解其他人。兩個人可能說著同一件事,卻賦予它不同的名稱;或是無止無休地爭論,渾然不知他們說的是同一件事。反過來說,兩個人可能使用同樣的字眼,想像他們達成了共識,事實上他們說的根本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而且一點也不瞭解彼此。 」

(共 9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