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0055) / 君子:見幾而做,不俟終日 / 林世儒

這是一場為期十六周的「靜心」與「內在之旅」,建議每天只聽一篇,以得淺移默化之效。
只要給自己十分鐘時間,閉目靜坐聆聽,即可轉化個人氣質,提升生命素質,改善生活品質。
如能搭配在練習「易學正坐」時播放,並於日常生活中保持「記得喝水」,成效會更為顯著。


君子:見幾而做,不俟終日


《周易·繫辭下》: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孔子說:「能夠事情的幾微,這太神奇吧!君子與在上位的人交往時,能夠不諂媚,和在下位交往,又能夠不輕慢,這可是算是明白幾微的道理吧?幾微,就是事物變動時的微妙徵兆,是吉祥的預先呈現,君子看到幾微就開始行動,不會在那等待一整天啊!

步入「內在之旅」讓我們越來越凝聚,更能敏銳的覺察到當下的徵兆,還可以預知未來的發展,既是「近觀」同時也是 「遠見」。這並不是說我們對於所有的事情都有先見之明,而是根據長期觀察與時間的經驗告訴我們,事情即可能的發展方向和結果。比如太陽大概會在幾點幾分從東邊升起,並在下午幾點幾分從西方落下。

這還用你說嗎?連三歲小孩都知道。是的,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但這也是一種預見未來的「知幾」啊!只是隨著我們更敏銳與廣泛的觀察,特別是不斷的把自己拉回到當下凝聚,這份「知幾」的遠見就會十分純淨。我們可以感知到一股導引我們的力量與方向,然後我們調整自己的方向與它一致,這樣我們就有了先知先覺的遠見。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了陶朱公救子的故事。范蠡的二兒子在楚國殺人犯了死罪,他要派養尊處優的小兒子去營救,但這決定讓長子覺得父親肯定是認為自己不肖,所以鬧得要自殺,最後在妻子幾番的威脅與說之下勉強派了長子出發。並且修書一封給楚國的好友,廉潔的高士莊生,令長子送上千兩黃金,並且叮囑:「去了,就留下書信與所有的黃金,其他的都不要過問。」

到了楚國,長男如是辦理,莊生卻要他立刻離開楚國,同時也不要過問他是如何救援的。不料長男見莊生窮得連牆壁都沒有,靠著城牆搭建房子勉強為家,判斷他是無足輕重的人物,肯定不靠譜。所以沒有離開,反而以自己的方式賄絡其他的權貴。一向被楚王以師禮尊敬對待的莊生向楚王遊說,用大赦的名義讓范蠡的二兒子能夠雨露均霑的獲釋。長子聽到大赦在即,以為莊生未出力,又捨不得千兩黃金,回頭再去拜訪企圖索回。

殊不知,莊生本來就以廉潔聞名,原本就準備事後歸還范蠡,他看到長子就知道來意,便全數給還了回去。長男自鳴得意的認為自己辦好了父親交代的大事,救回了二弟,又省了千兩黃金,真是不愧使命啊!沒想到莊生再向楚王稱有人企圖行賄,於是在大赦前,楚王先處死陶朱公的二兒子,救援以悲劇告終。

當大兒子悲痛地運回弟弟的屍體回到家鄉,他的母親和定陶的人都十分哀傷,唯獨范蠡一人自嘲:「我早料知我這大兒子將間接害死二兒子,不是他不愛弟弟,只是他從小跟著我吃苦慣了,所以對金錢看得太重,不肯捨財去救人;反之,原先我想讓小兒子去,是因為他出生時就已經活在富貴的環境,因此比大兒子更願意捨得錢財。所以,二兒子被處死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在這裡日夜等待的,不過是死喪的訊息而已啊。」

向內凝聚、經驗多、見識廣自然就可以見微知著,從現在的蛛絲馬跡看到未來的發展。從「內在之旅」的學習裡,讓我能看出「人在安全的環境之下,會自己朝著正向發展」的驚人力量,因此三十年來引以為圭臬,並落實在每個活動裡,無論是「易學按摩」或是「易學律動」甚至其他的課程與活動,相信上過課的朋友一定從中獲得生命的巨大蛻變。怎能如此?怎會如此?我們只是敏銳的覺察到徵兆,然後調整自己的方向與道一致而已。


靈性的觀照(Die geistige Schau)/海寧格

當我們「觀」的時候,是遠離我們自身向外頭看。而什麽又是「內」呢?那會觸及什麽事物、什麽人?

在內觀之中,我讓覺知遠離外界,而透過特定的方式,我也讓覺知遠離內在。我讓自己從一切會擾亂凝聚的事物中抽離。

我的內在之旅要往哪一個方向?哪一種觀照?有什麽是我可以觀看的嗎?還是一切都空了?

當內在凝聚下來,我離開自身被帶往遠方,我的「觀照」也被牽引而去。於是我凝聚的精神也從內轉移,朝向自身之外,超越於我的一切。我的目光從內在投向外在。當然,那是一種凝聚的目光,一種凝聚的觀照,帶著內在的凝聚往外觀看。

難道我真的在觀看嗎?有什麽在我的眼前?又或者,我觀看著另一種空無,一個同時隱藏不明的奧秘?

那不是眼睛可以看到、視覺上的觀看,這種觀照是我內在的某個東西穿透出去的觀看,望向遠方的另一頭。

什麽是我內在的另一頭,又有什麽東西在遠方?其實是一樣的。我成為某個運作的一部分,而在我之中連結著遠方的某處。這種觀照把我帶進一股內在的運作,在那之中,我既身在此地、但也同在彼岸。

這是一種內在的、靈性的觀照。盡管走向空無,它卻看著一切,也充滿一切。

還有什麽能超越這樣的觀照?那已經是終點了。


轉貼上海方圓在<簡書>上對本文的回應  2020/05/20

老師講故事的功夫越發精彩了!把一則史記故事描繪得像好萊塢大片一樣,有懸念,有高潮,有令人嘆息的結尾,令人不得不服啊!看來老師退休以後,還可以考慮開一家飯館,做做美食,聊聊八卦軼事,想想都是快意人生~~

孔子的「幾微」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從小就幻想能具有神話故事中仙人未卜先知的神通,最好能在考試之前就知道考卷和答案,在媽媽要懲罰我之前就能「逢兇化吉」,那麽我的童年時光該多麽的愜意啊。長大之後,在頻頻受挫的生活考驗面前,我更是容易長時間陷於某種難以自拔的「妄想」裡:如果時光能停留在事情發生之前,如果我能預先知道事情的結局就好了……

於是情緒起起伏伏,整日在「沈睡」中重覆著無意識的受苦。直到走上個人成長道路,在老師的課堂中漸漸學習收攝自心,老老實實接納現實,接納自我,我這一顆飄飄蕩蕩的心才慢慢沈澱下來,願意放棄無用的白日夢,停留在當下。

經過幾年的練習,現在的我似乎比過去變得穩定,變得從容。面對紛至沓來的生活境遇,能在較短的時間里把自己從外在衝擊中帶回來,恢覆平靜地繼續做這一刻該做的事情。只是心中時常還是會有點迷茫:接下來將發生什麽?未來究竟會去向何方?

偶爾望向前路,似乎還被一層目光穿不透的薄霧籠罩著。只有在經過之後回頭望,才能看清事情的全貌。或許是我愚鈍,或者是我的確忽略了什麽,我一直期盼著上天能給我一些關於未來的線索或提醒,讓我踏出向前的每一步時都能保持與道的一致方向。

於是我虔心地祈求著,同時在這一刻繼續努力在當下凝聚與專注,比如記得喝水,每日正坐,堅持「是與否的鬥爭」練習,等等。

感謝老師的教誨!


(共 132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