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舞蹈課後小記 / Kider Liao (台北)


5/16 今天基本功做完,討論了過去兩個星期共修的心得,然後跳舞,休息,跳舞。慶生話家常。
  
我覺得討論共修心得很有趣,一是可以知道別人想法,二是發現自己的記憶和別人不同。上回分享是春香說「….我同意帶領」,其實我的印象和秀華一樣,是秀華臨時請我帶。這次是蕓千分享說很佩服我帶領時說了很多細節。一開始自喜,可是回家途中,越想越不對,就像世儒說的,其實細節他都有提醒過,我也想不起來我在帶領時有比世儒老師多說什麽,這樣一想反而覺得是蕓千只是剛好在我帶領時真的聽進去而已。「基本功」有些加上自己的體會,我記得應該是沒有說才對。 XD

生活上的觀察:觀察自己的「機械」反應的當下,我馬上楞住,那「機械」反應就不見了,無法觀察。「傑克」不習慣被「國王」注視。或是因為「國王」剛才睡著,一醒來不知道發生什麽事。XD

至於老師在不在這件事情,對我自己要求而言其實沒有太大差異,氛圍一定有差,但是我都一樣不斷提醒自己的工作,該注意的地方。只是這種專注有時變成無法「分開注意力」。
  
後來提到某個我認為很重要的東西,但是我記不起來,當下就有這感覺,這是我還不了解的,沒做筆記我會忘記。然後就真的忘了。可能是懶得去觀察,其實和自己能量不足或耗費太多能量有關系。而這就成了今日工作重點。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今日跳舞讓自己盡量放鬆跳,專注在要觀察自己就必須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因此在不能做到要求時,就注意哪邊我可以再放鬆,就可以更進一步觀察自己。一步步修正到可以把動作湊起來。最後這只是結果而已。

和大家在一起真的是很滿足的一件事情。很棒。(財侶法地的侶)

另外還有一件事情,我觀察到某種現象,休息時和世儒眼神相對時,常常我不敢直視而避開眼神,因為我覺得我不知道怎麽面對,有些尷尬。很奇怪的反應。

5/25 今日的共修要分組,各組自行分享如何將〈Old 21〉的手腳結合起來。

觀察到帶領的方式有點令我不高興。 只做腳、只做手、討論,手加腳、不面對鏡子手加腳,面對面兩組各自做左或右手加腳,觀察對面的手。 休息,再次手加腳。
  
在面對面的過程中,我覺得這樣是比較難觀察的,會不高興是因為和我過去的經驗不同。過去的經驗是面對前面,後排可以觀察前排的方式,因此過程中,我除了不高興,幾乎沒有什麽觀察。(除了新同學做了奇特的組合)

在不面對鏡子過程中,根深蒂固認為我覺得面對哪邊都一樣,所以帶領的暗示,去觀察有什麽不同,我也不覺得有啥不一樣,除了沒有鏡子無法看到鏡象的動作之外。有人覺得比較專心。

小結論:不高興的時候根本無法觀察。還有常常會以為要去觀察什麽,結果什麽都沒有觀察到。

討論時發現原來他人是有困擾。就像以前我在學某些舞時,就是無法把動作連起來。但因為這次用了頭腦只做觀察,比較少的介入動作。而是將動作交給身體。我也不知為什麽很快就上手。然而很多對動作關系的覺察卻是為了要講解動作才開始用頭腦去想的。

剛上手時,只是不斷得察覺身體,根本沒想很多。剛上手時好比體驗到「真實法」,沒有文字介入,就是可以感覺動作之間關系,哪裡有些不對。

討論要給提示就好像在說「世間法」,很刻意的用頭腦將有關聯的地方mark起來,再用文字說給別人聽。後面這種方式是我之前在學舞會用的方式,頭腦先學會,再用身體體驗,要練習很多次才會上手。

由於世儒老師下令大家都要學會,所以討論時我沒有想很多,就把觀察到有連結的訣竅分享給其他人。休息時別組的同學問我說了什麽訣竅,我沒有特別回答。

其實之前上課時,老師也說了,某些時刻會一起動,某些時刻一起停。訣竅其實就如此。剩下的只是頭腦想要知道更多。而這些是在當你真的有感覺時你就會觀察到。

6/2 基本功、靜坐、討論、old 21、靜坐。前面的靜坐要求把頸椎拉直,不要向前。並請注意呼吸,吸氣時察覺地板墻壁和空氣的接觸。吐氣時數一,氣有多長就數多久。自然呼吸。

今天討論很多有趣的內容。也花了大半的時間。原來上次共修,另外一組發生這麽多有趣的事情,完全不曉得。XD

仕華先分享了帶領和觀察的情形。原本不想背負帶領群體的責任和自己獨善其身個性。即使做同樣的動作,每個人都不同,舊生表現比較放鬆,新生會有些部位不放鬆的情形(像是腳趾頭翹起來)。家興則是過於謹慎做動作。(試驗了一下,不是太謹慎就是過於放鬆。需要更多接受錯誤的發生,然後再下一次調整。)

練習過程產生的人際間的與自己內在的兩種摩擦,很有趣的故事。應該請本人紀錄起來。「摩擦」,分為「外在」和「內在」。對人或事情起衝突,如果直接反應,或是內在沈溺在衝突之中。都是衝突的外在表現。

當開始去觀察衝突為什麽會發生,自己為什麽會有這些反應,「內在摩擦」便開始工作。開始去了解對方的想法,自己的反應,事情有可能開始往原本的方向發展,而非陷於衝突或是轉向,此時如何溝通便是關鍵。了解他人的想法,同時會產生更大的包容,對待人事更加平常心

分組:每個人的困難都不同,無法要求每個人都做到,即使分開來他知道怎麽做。因為「理智」和「身體」用不同的語言在工作,所以我們需要翻譯機。或是兩者都聽得懂的語言。例如老師每次在課堂上的提醒。(old 21注意一起動和一起停的時候)

沒有人有義務要去告訴別人什麽;即使說出來,別人可能做不到,而且也沒有義務做到。

模仿與跟隨:剛開始學習需要模仿,當已經會做時,就需要「國王」參與。否則只是由「傑克」做動作或是在跟隨,要進步就會很困難。兩者都會導致「注意力」平常時不必要的浪費,而卻在關鍵處不足。很容易表現在末梢或細節上,例如五指未伸直併攏。手肘彎曲,或是手指僵硬,手腕彎曲等等。

(關於模仿和跟隨,對於創作,最要不得就是這兩個,但是又必須從這兩者開始,否則無從出發,除非是天才。對於某些不會的動作,常會害怕,或覺得做不到。因而不願意嘗試,這在舞團中時常出現,因此無垢和偉誠才會強調要去嘗試自己的極限,勇氣來自於面對未知。而非已知。)

關於團體:每個團體有它的習慣,照著習慣走,團體便容易運作,等到對領導者有信任之後,領導者這時改變方向,團體才會跟著走,否則很容易各走各的。

作業:站著或坐著時,吸氣察覺和地板及空氣的接觸,吐氣數一。移動不要發出聲音。

6/5 動作觀察:重心。說得出來才是你的。一直知道重心很重要,但最近才真的觀察到重心,以前只能用意念來帶。
  
觀察自己跳躍落地怎樣才能不发出聲音,我第一次在上個月排練做到並觀察到時,(早一點前已經做到,但還辦法沒觀察到。)我嚇到了,HOW?
 
不斷嘗試,就是不知道怎麽辦到的,可以做出兩種方式,但說不出來。無法曲辨兩者不同在哪。

最近事後分析(不是當下觀察到),發現重心很不一樣,落下會有聲音時的重心是墬落的,落下輕聲重心會有往上提的感覺。有點像是在飛或漂浮在空中。廢話!!!(XDDDDDDDDDDDDDDDDD)

然而是什麽讓重心改變,我還不太知道,有部分感覺是在脊椎的狀態,輕聲時脊椎是向上延伸拉長的。有聲音時脊椎沒有反應,就像丟東西上去,然後落下。砰的聲音就視東西的重量大小。

然後開始可以在某些動作觀察到重心。層度還很低就是。感謝世儒老師的提醒。只是觀察到說出來卻覺得是廢話也很有趣。那是本來知道的東西,只是還不了解。說不出來差異在哪。分開說沒問題,但連起來就不行。(和某些情形很像。)能感覺到差異,並指出來才是你的。

6/8 零碎的觀察:基本,靜坐,按摩,分組討論,互相教學。

今天基本,帶領者雖然忘記動作,但是還算安靜的帶完。並沒有慌亂的不知所措,或是推托之情形。

按摩第一次和春香做,好像很多人在被按的時候,都會有些主動,像是操作者中途不施力,被按摩者仍然自己完成動作。而在操作時,則是容易過度用力抓緊對方,自己不小心也會這樣。

分組討論,四拍的組別很快就討論完了,二拍則是還在討論。為什麽?沒有注意到。

我在兩拍的組別,對大家的疑惑,我有點感到奇怪,因為自己已經有某種策略在結合動作,所以沒有那麽多疑問,但是有些人好像不管告訴他什麽方法,都仍然很疑惑。

Alice雖然剛歸隊,卻沒有疑惑表現。內在有某種品質。秀華數拍時,有時會停頓比較久,但是卻已機械性的做下一拍,不知道他是怎麽會想在那時停頓,很有趣。

而習慣了兩拍,再做四拍反而不習慣,更覺得四拍的組別怎麽可以一下就結束。

共修的互相教導有幾個現象。講解時間很短,一下講完了。我刻板以為要久一點,但是神聖舞蹈好像都是這樣,原則講解其實都一下下。只是覺得好像沒有完成某種教學?

教導的練習方式,講解完練習,但是練習的方式和自己組別討論的方式可能不同。討論時都會慢慢來,先做某個部位,但是教對方的時候,常常跳過這步驟。

講解的人固定某幾位。這次時間控制上,互相教學的時間並沒有達到一組20分鐘。可能只有15分鐘。另外還有一個情形,連結不同部位的動作時,容易用另外一種方式做,例如旋轉上身,應該由胯來帶,但是和手一起時,就會發現頭來帶,或是肩膀,或是脊椎彎曲。需要「分開注意力」才做得到。

還有自己無法觀察間奏時他人右手旋轉動作拍子是否正確,容易被別的動作吸引過去。後來做的時候,整體好像在一個原地混沌的狀態,不知道怎麽處理。只是提醒某些細節繼續跳下去。

〈律動18〉:和仕華有一樣感覺,燈光太亮看不下去。整體感覺軟綿綿的,沒有做到半拍到半拍停果然不一樣。主旋律,身體旋轉第八拍回到中間。蹲的感覺很奇怪,像蘿蔔蹲?不知道怎麽說。(因為沒抬胯嗎?)

間奏,右手旋轉兩拍一圈。感覺畫的圓好大。為了隊形,左右的移動會刻意變大。看了影片,在旋轉時有我們還沒做到的質量,方位的確定。

最近受到混亂纏身。或是應該說現在注意到混亂的感覺不一樣了。會過去的。

6/29 神聖舞蹈上課討論,放鬆而有力,放鬆而覺知。 聽了之後豁然開朗。一直太「作意」的我,最近不知道怎樣放掉「作意」, 不斷地覺察,反而太刻意覺察。 覺察要來自於放鬆,否則都會太刻意。

很積極的想去做某個動作,即使自己要求說放鬆的做,其實還是用太多力。執著於由意念來鬆,結果意念太重,根本不鬆。執著於要觀察動作,結果太多控制,無法去鬆。放鬆之後自然會覺察,道家思維 ─ 「無為」,並非要去做什麽,而是什麽都不需要多做,讓本來面貌自行呈現即可。

觀察到事物本來面貌,才可以借力使力。而觀察本身也不需刻意。阿姜查:「人們常把深奧的與覆雜的誤以為是同一件事。其實深奧的道理都很簡單。」

Kider Liao (台北) 2010-07-02


點我查閱:、或更多精采的影片欣賞

(共 80 人瀏覽,本日 1 人瀏覽)

發佈留言